生活德育一二谈
生活德育一二谈
沈明珠
当今教育“以德为首”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德育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随着社会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日益增大,单纯说理的方法已渐渐难以发挥作用:学生对“理”可以说是“知而不晓”——说理他们或许可以滔滔不绝,而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用“理”来解决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进行“生活德育”,坚持德育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此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 树立德育榜样,增强学生信心。
生活德育即生活中处处皆德育。而生活德育的榜样同样也是生活中处处皆榜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加以赞美,不以成绩论英雄,树立德育榜样,增强学生信心。因此学会细心地观察学生,赞美学生是生活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细微之处见真谛。
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他常常能够为同学提供“微不足道”的帮助:替同学拾起不慎掉落的书本、捡起一张很多人都没有注意的小纸屑、寻找一块被遗失的橡皮的主人……我对他的行为给予了赞美,树立了他的自信,而在接下来的小干部选举中,他也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被光荣地评选为小队长。
2.赞扬被忽视的优点。
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有一次,我去一位学生家家访,正巧她午饭之后在收拾碗筷,于是我称赞她体谅长辈,爱劳动,她显得特别兴奋。
3. 赞扬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
赞扬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力,又不养成骄傲自满的情绪呢?这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和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大到他这个人。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提高成绩这件事。通过赞扬他的努力,让他明白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如果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4. 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
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可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并且常常成为学生笔下描绘的素材,给学生心里留下持久的影响。当你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胜过千言万语。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学会了以微笑示人,以礼貌待人。
二、以事明理,以理服人。
1.案例法。
人们常说要用事实说话,而孩子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来明理,不仅能使学生辨是非,而且有助于树立法制观念。
一次常识课,老师让学生们到花坛边观察蚂蚁。一个女孩不慎丢失了一支精美的铅笔,而恰巧被另一名男孩拾到,他没有做声,把笔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事后他曾几次用这支笔写字,而当我询问此事时,他马上交出了笔。但因此有学生说他是“小偷”。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人去银行取了一万元放在口袋中,路上在一家店中休息时,钱掉在地上被店主人发现,她没有提醒此人,而是将钱藏起,试图据为己有。失主发现后立即报案,经调查断定是女主人藏起。后来法院判定女主人“非法侵占他人财物”,因为她属于拾到东西不吭声,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得到那一万元钱,与“偷窃”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不再有人称那名男孩为“小偷”,并且就此事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做拾金不昧的好学生。
2.分析法。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事情缺少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原因。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一次,一位学生不慎将铅笔盒掉落在地上,正巧另一位学生路过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将铅笔盒压坏了。于是在“受害者”的鼓动下,大部分学生认为后者做错了,必须赔;另一部分认为该同学是无意的,不必赔。就此,我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但无论哪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到底是故意,还是无意。我采用步步分析法,重现了当时的情景。最终大家一致得出结论:首先,两名同学平时并没有矛盾,不存在“报复”的可能,这件事情缺少动机;其次,如果要弄坏铅笔盒,没有必要去委屈自己的膝盖承受那么大的痛苦,毕竟这是一只铁制的铅笔盒,因此从“破坏”方法上讲不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摔倒时人的重心已经失去控制,没有办法保持平衡,“故意”这一点也说不通。经过这样的层层分析,学生一致认为这是一起偶然事件,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并且最终学生得出结论: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寻找其根源,这样才能做出公平、正确的判断。
生活是德育的课堂,生活是德育的舞台,德育是为生活服务,德育是为更高素质的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德育为我们的生活再添上一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