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学的主渠道的意识在逐步养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正是构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字、词、句、篇,更好地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以求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能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教书育人并不是注水入瓶,注满了就算完事,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必须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兴趣能调动一个人内在的积极性。《学习心理学》指出,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依赖于对学习的兴趣。越是有趣的事物或活动,越能激发人的行动和大脑活动的积极性,这个积极性的具体标志,就是对听课或看书的注意力。可以说,小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一旦产生了兴趣,对学好这门功课就有了一半的保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这个“教材”我们也可理解得更广泛一些,比如教科书本身内容的生动,引人入胜,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等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驱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靠教师精心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存在于教师在课堂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性劳动,存在于学生认知活动的本身,存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克服困难后的成功的欢乐中。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图画引发学习兴趣 利用图画为儿童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在上课时将几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挂图展示出来。如一年级拼音识字“上、中、下”中,我就运用了直观、形象、趣味的图片,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认识课文“玩具架”的“上层有……,中层有……,下层有……”的基础上,出示两层 “食品架”,三层“立交桥”,学生都能在直感的前提下,滔滔不绝地说出了图片中有关“上、中、下”的句子。并且还发挥了想象,说到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三个球体建筑的“上、中、下”,超市货架的“上、中、下”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游戏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来巩固新课。游戏对学生永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在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拼音识字时,我组织的游戏是“我想有个家”。设计的情景是:一群小动物外出游戏,突然下起了雨,请你帮小动物戴上帽子并送它们回家。其中小动物身上写着字,帽子上写着拼音,房顶上就是归类的音节名称。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角色中。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3.尝试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课文后,由学生模仿着自己当小作家,小诗人。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读通课文,通懂课文的简单要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主动表现自我的欲望。如在一年级课文〈〈秋天到〉〉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让学生模仿课文自编儿歌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课后,学生纷纷展示了他们自编的儿歌〈〈春天到〉〉、〈〈夏天到〉〉、〈〈冬天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使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兴趣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语文学科的真正价值,使他们能在愉快的、活泼的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他们真正学以致用,成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