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堂中的“社会”

走进课堂中的“社会”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将社会生活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以及法律常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常识课,也是一门引导儿童个体社会化,培养儿童初步具有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作多年以来,还是第一次任教社会常识学,初次尝试,觉得上社会课挺有趣,学生也特别喜欢。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先靠教师讲授,学生自习,是无法让学生领略的,只有走进社会,才能体验生活,才能获取能力。所以,我在上社会课时尽可能地带着学生走进课堂中的“社会”。

6课《商店购物》是让学生学会去商店购买物品,并且要培养学生文明购物的行为习惯,对刚从低年级升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只有跟随父母去商店购物的体验,所以,我没有直接寻入去商店购买物品,而是在教学中先安排学生通过观看录象资料产生一些感性认识,继而设计  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娱乐性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学生们也真正学会了商店购物。

一、             以观察社会为线索,扩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范围。

运用录象资料,使学生目睹了商店里究竟有些什么物品,随后便可以滔滔不绝地告诉老师和同学他所知道的一切商店里的物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动脑,讲出自己经常路过的几家商店,以及自己的父母经常去那些商店购物。短短的几句交流使学生认识了更多周围的事物,并让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确离不开商店里的商品。其中,还运用了图片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物品的来源必须经过生产、运输、批发、出售,通过让学生知道家庭生活基本需要(衣、食、住、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必须有各行各业的分工合作,从而受到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劳动成果的教育。也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知道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来源。”

运用录象资料,使学生目睹了常见商店购物的过程,并且通过一组对与错的对比,启发学生自己去辨别,鼓励学生对社会事物发表不同的看法,使学生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学会了正确的购物方法:礼貌招呼、讲清要求、认识挑选、仔细检查、付清货款。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二:“知道购买物品的礼貌和方法”。

二、             渗透娱乐性的游戏,提高学生认识社会事物的初步能力。

通过“猴子妈妈”叫“小猴子”去商店购买不同的物品,“小猴子”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促使学生去真诚地帮助有困难的伙伴。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游戏中、轻轻松松的音乐中,了解各种商店供应不同的物品,还知道了“专卖店”和“综合性大商厦”。

从儿童的社会实践和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三:“知道各种商店供应不同商品”。

三、             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常识。

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社会课来说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光靠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只有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模拟商店购物活动,一方面学生向老师反馈了当堂课学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从课堂走进了“社会”,更使学生体会到“长大”的喜悦。

只有把课堂上的社会常识教学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本和课堂只是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方法之一。只有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实际,才能培养出社会意识强,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积极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