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课堂走进大社会

从小课堂走进大社会

    上海已进入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整体试验阶段。“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这将带来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评价体系、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也是实现2010年上海基础教育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目标的重要标志。

    “二期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新课程方案提出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的新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它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类构成,并各有不同的实施形态。

    社会学科是一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素质的基础学科。社会学科给学生们提供的虽然只是有关社会的感性的基础知识,但它向学生展示的内容却是一个纵横交织、动静共存的人类社会。社会学科的知识范围具有极为广泛的时空特点,小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设计各类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提供帮助、提供资源,让他们去主动地接受知识,感知社会。

    但是,社会课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得出经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产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参与的前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只有使学生对社会课产生了兴趣,才能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

  在三年级的《邮电通信》教学开始时,教师便运用了录像将平信、明信片、挂号信、航空信、特快专递这些信件以卡通形象出现,并配上声音以自我介绍的形式来简述各自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们一下子对这些卡通信件形象产生了兴趣,并很快了解了这些信件的特点。

二、关注学生,提供方法

  《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将与课文有关的、新的信息有机地和教材信息融合在一起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目的、任务和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提供方法让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搜集,并进行整理、选择,共同探究、归纳出知识点,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生活。如:《传统的民族节日》一课,由于课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果都要讲到,便会使各个环节都表现得不深不透,不能达到目的。为了要真正地达到教学目标,将课讲深讲透,教师便将课安排为两教时,第一教时以课中的“春节”为例,提供各种学习方法,从春节的日期、来历和习俗三方面着手展开教学。

  为了了解传统的民族节日日期是看农历的。教师先让学生们通过在日历上查找春节的日期,让学生了解公历、农历,又通过两个不同年份的春节日期的比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探究,归纳出“传统的民族节日的日期是看农历的”这一生活常识。

  在教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时,教师采用的是信息交流,并利用这些信息将过去与现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各地人民是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到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悠久历史。

  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网址,让他们以“春节”为例,对其他传统民族节日的相关信息进行课后探究。

  以上这些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自行走入“社会”提供了方法。

三、设计活动,加深理解

  喜爱游戏、活动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常常在社会课中为学生巩固知识、加深体验设计了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活动。如:《邮电通信》这课中学习正确书写信封是本课的难点。而课前的教学调查表明: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会正确写信封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降低学生认知的难度,教师通过媒体出示一个书写格式和内容都正确的信封,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观察探究,归纳出正确要求后,通过“写信封”、“贴邮票”、“送信”的游戏体验活动,真正掌握信封的书写格式。

  总之,社会课是一门有关社会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课程,作为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思维认识及社会实际,学习二期课改的精神,根据不同教材的内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社会,长大后能真正走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