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情况综述

总体情况说明————教育教学效果

学校紧紧围绕创办以“童心学校”为标志的现代优质小学的目标,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践行活动。努力创设“人人都能成材”的大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能有所作为,学校从健康状况、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我认知和积极人格特质这五个方面开展“儿童幸福”调查,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的身体比较健康,对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较高。普遍表现出对家庭和学校的喜爱。学业负担基本合理,拥有自由支配和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基本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较为广泛,能积极参加学校和家庭的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休闲观。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学生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健康期望,基本具备合理的择友观,能与教师、家长和同学展开正常交流,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显现出积极人格特质。

 

资料一、

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一) 目标达成基本概述

   对照学校三年办学目标,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令人可喜的成绩。三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创办以“童心学校”为标志的现代优质小学的目标,团结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践行活动,学校获得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九连冠、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校、上海市首批生命教育实验校、闸北区师资建设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得等第奖高达百余项,学校在市区享有较高办学声誉。三年来,学校在推进二期课改的征途中,不断实践、锐意进取,在双语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经验,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之一《小学双语目标能力模式研究》一书获上海市普教系统第二届教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一书、《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促进课程改革》一书分别获得闸北区第九届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学校在市区进行各类展示多达十余次,进一步提升了一中心的办学效益。三年来,学校努力贯彻“工作与人同步提高”的指导思想,创设“人人都能成材”的大环境,让教师在一中心都能有所作为,目前,学校有28个教学班,1148名学生,97名教职员,75名专任教师,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1名,中学高级教师3名、本科学历41人,占全体教师55%,学校骨干教师39名,市区骨干教师10名,三年来,有八人获得上海市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13人次获得区教学评比等第奖,在市各大杂志发表文章八十多篇,在全国市区公开教学200余节。预期完成学校三年师资队伍培养目标。三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在区公办学校中名列前茅,考取上外附中20多人,毕业班学生基础扎实,习惯良好,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中学普遍欢迎。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学校管理:一切有利于“童心文化的生成与建设”

我校在三年目标中提出:创办以“童心学校”为标志的现代优质小学,经过三年努力,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促进学习自主,追求进步的天地;办学过程规范科学,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的示范性学校;锐意进行教改,依法自主办学的试验基地。能够使学校在市区、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与示范作用。

围绕这一目标,三年来,我校以文化为先导,以课改为核心,深化《尊重童心  促进发展》课题的研究,大力推进“童心学校”建设,促进学校的校本化进程和内涵发展。
我校在分析学校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教育理念,努力创建学校的“童心文化”。我们的“童心”理念,既是对学校开创者陈鹤琴先生“儿童为本、儿童优先”的办学理念的继承,又是对我校十几年来开展“自主教育”整体改革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对彰显学校特色、建设现代优质小学的思考和努力。提出“童心学校”,就是直接把关注儿童的心灵、心理提高了办学的高度。 “童心学校”的建设和“童心文化”的营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需要课程内容和评价机制的协调,需要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学校全方位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学校的课堂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文化,尝试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促进学生心里健康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为学生“提供资源、提供帮助、提供机会”课程实施策略,坚持“文理兼容,重在基础”的指导思想,开发适合童心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把生命教育融入其中,使师生在工作学习和互动过程中,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敬畏生命,使生命的潜能被激发,生命的品质获得提升,生命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上建立以“启发自觉、激励进步”为主导思想,以“适应、快乐、进步”为基本标准的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在教育环境上,努力创设适应儿童,愉悦身心的教育环境,做到此地无声胜有声,陶冶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和人文环境的创设,是为了把童心文化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让这力量如阳光、雨露、春风一样,哺育儿童健康地成长。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形成校长负责制的管理框架与运作系统,目前,学校中层班子共有八人,教导处4位同志,均为教学骨干,另设信息主任、工会主席、后勤主任、人事干部各一名,班子平均年龄35岁,他们年富力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管理能力,是一支精诚团结、善于战斗的集体,学校落实“分层管理、重心下移、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干群关系和谐,这一切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童心学校”的创办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管理要有利于“童心”文化的生成,这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学校办学三年目标,努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在继承中求发展。将 “建设童心学校  追求儿童幸福”的办学想法,纳入到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之中,让广大的教职员工认同并积极践行。2、在研究中求突破。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下,目前学校的一切正面临着从“维持”走向“构建”,因此,我们还进一步做到解放思想,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探索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构建制度文化。通过建立、完善、修订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本化。如最近几年,我校先后建立了课堂教学分层评价制、教学常规免检制、重点项目负责人制、骨干教师、星级班主任申报制、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学校教学专业委员会等新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

2)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通过部门联席会议,教导主任例会制度、常规工作评议活动等机制,进一步落实“分层管理、重心下移、全员参与”的管理思想,做到“校长全面负责、部门分项负责、组室独立负责、质量全员负责”。

3)进一步革新管理策略。我们根据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成立“课程优化”、“教师发展”、“资源优化”组,赋予教师更多的知情权、参政权、评议权,激发教师投身学校发展的洪流之中。

4)进一步优化保障条件。我校每年召开人事工作大会,积极推进校人事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按需设岗,按岗定酬,择优聘任,按评取酬”的人事改革方案;“三个舞台”、“四个阶梯”的教师培训机制,优化与提高了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

 

二、学校德育: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基于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活教育’研究”,培养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

学校将德育作为办学的第一要素。校长直接主抓学校德育工作,已形成“启发自觉,激励进步”的德育基本思想。围绕三年德育工作目标:培养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结合两纲精神,我校目前正在开展“基于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活”教育研究”,通过创设适应儿童、愉悦身心的校园环境,聚焦张扬学生生命的“活”课堂,创设让学生感悟生命美好的“活”活动,丰富生命教育的各种载体等活动,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美丽的心灵、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笑脸、自我的头脑。

主要工作:

1、以学供教,聚焦张扬学生生命的“活”课堂。

1)“三个提供”的导学服务,让学生乐学、会学。(2)加强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的研究,不断明确操作要点,凸现生命教育主题。(3)开展“与你同行”的助学服务活动。

2、广泛开展阅读计划,倡导绿色阅读改变人生。

学校将阅读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书香飘满园的浓郁氛围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阅读计划的开展不能仅限于学科要求,以提高阅读技能为目标,而是要将目标牢牢锁定于人的全方位发展上。在阅读计划的实施中要求做到,其一阅读有主线,开展基于生命教育的校本阅读。其二阅读有主题:生存技能主题、关怀家人主题、关怀生态主题。在年级划分上,低年级阅读关注人与自然的命题,中年级以人与自己为命题,高年级偏重人与社会的角度。其三阅读要有一定的量。我们将上海师大梅子涵教授领衔研究完成的,适合1-5年级少年儿童阅读的50本经典儿童读本推荐给学生,从中挑选一些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3、活动体验,构建张扬生命的课内外活动体系。

1)、开展“学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主题实践活动。

 我校以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学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教育,为了让此次教育活动更具实效性,我们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动员,明确活动要求,从开展“寻找我崇敬的现代中国人”的主题活动开始。我们先让全体学生收集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小故事及其精神。然后,让学生们将自己心目中的现代中国人在班级里进行宣讲,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各班要学习的主题人物及其精神。然后,大队部组织各班派出的代表组成“我崇敬的现代中国人”事迹宣讲团,在学校“童心电视台”向全校师生进行人物故事介绍。通过资料收集和人物故事的宣讲、讨论,让同学们了解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并归纳出其身上所存在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格。目前,我校已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a、初步完成对“现代中国人”和“现代中国儿童”的内涵研究,并确立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纬度开展实践研究。

b、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开展“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c、形成了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

D、围绕现代中国人的基本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应用《品德与社会》课开展一课一活动的实践活动。

2)、构建独具生命内涵的文化系列活动。

我们精心组织,打破学科壁垒,创设具有综合性、丰富性、趣味性,富有生命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感受生命的美好。

1

红色民俗节

民俗碰碰响

3

绿色读书节

书香飘满园

4

紫色游戏节

游戏串串烧

5

蓝色科技节

科技大冲浪

6

金色艺术节

艺术万花筒

9

白色健康节

健康你我他

10

褐色数学节

趣味数学园

11

橙色体育节

运动无极限

12

银色英语节

英语嘉年华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使得生命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中。

3)、开发具有综合性、丰富性、趣味性的社团活动。

目前,我校共有28个社团。社团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形成特长。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审美素养、人际交往及个性特长等方面素养的独特天地。学校通过活泼自主的课堂学习,异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力求为孩子们的自主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年来。我校在艺术节、运动会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在京剧、团体广播操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学校是科技特色学校,参加头脑om比赛多次获得第一、二、四的好成绩。学生在计算机、小报制作、画画、茶艺、科技英语、金钥匙、作文竞赛中均有出色表现

活动中,我们以评价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将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纳入评价之中,以“参与、表现、超越”三个层次来构建整个社团评价目标,激励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参与、努力表现、不断超越。

除此之外,我们在社团活动中还更强调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 “工艺美术社团”教师把工艺制作和节日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结合节日、纪念日、仪式教育和实践活动开展自我教育。

a、利用升旗仪式开展教育

我校利用升旗仪式这一载体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以其庄严的氛围和规范的程序,深深影响着全校师生。如“老师,永远的灵魂工程师”为主题的升旗仪式活动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深入人心;“国庆颂歌”、“学会做人”、“珍惜自己”、“妈妈我爱你”、“争做讲文明、懂礼仪的一中心好少年”等活动,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生命意识、伦理道德等多重角度进行德育教育的宣讲。

同时,升旗仪式上还设立了“艺术展示台”,让各班学生的艺术风采在全校师生面前得以展示。

升旗仪式上丰富的活动,不仅推动了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面貌,还促进班集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b、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开展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享受校园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自主探究的能力也能有所锻炼和提高,我们各年级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探访“铁路博物馆”、“眼睛博物馆”;在迎特奥的活动中,五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阳光之家”进行英语指导,并向智障人士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英语会话口袋书;开展以“让生命之花更灿烂”为主题的活动,与智障人士同台演出,并赠送自己绘制的图画。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成长。

  三、学校教学:建设彰显学生生命力的活课堂,开发适合童心健康成长的校本课程。

现行小学课程单科教学的体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分科过细,不符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尊重童心,应该从课程上进行改革。围绕学校三年办学目标,我校通过强化基础性课程实施,完善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从重点学科“语、数、外”突破,使课程更好地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重点开展两方面研究:

1、一方面开展“一堂好课”的研究。两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二期课改的理念、目标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开展了多次研讨,并提出“提供资源、提供帮助、提供机会”校本课程实施策略,我校在全国、市、区多次展示课堂教学的成果、数学双语课、心理健康课、校本数学课,这些反映学校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课均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我们还根据三个提供的思想制定学校课堂教学分层考核表,引导教师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引进课堂,开展“活课堂”的研究,目前,我校已形成语文“感悟式教学”、 “大众化数学思想指导下数学校本课程、 双语微单元教学等学科特色。

同时,我们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相合,以“解决教学疑难”为目标,深化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操作的实效性。

我们要求教研组在研究我校学生现实的基础上,正视课改现状,罗列具体课堂操作的疑难问题,利用教研活动对问题做归因、归类等分析,概括描述学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几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主要问题的关键因素,研究对策、商量解决办法,组织重点实施,,随着问题的解决,大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减负增效”的工作。(如:问题:教学目标理解不透,教学难点、重点把握不准,导致随意拔高目标,学生负担加重。对策:A、制定学科双向细目表,聚集教学目标,控制教学难度。B、成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测小组,全面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负担。又如英语组针对英语作业机械的问题,制订了分层作业方案,同时在教研组加强分层作业设计的交流检查,做到减负增效,我们发现英语作业形式多样了,学生作业的选择权增大了,在此基础上,教师们还发挥集体的力量,汇编了一中心作业题库,并对作业的难易打上星级。又如,我校教师参与“上海市成功电子平台”的开发,在此基础上,一年级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一课多式”的教学实践,教研组从备课、上课、作业、质量调研等环节入手,加强常规工作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导处定期开展教学常规的抽查,并将考核纳入教师成长档案,并作为评选校骨干教师的必备条件。学校对所有学科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一年两次做好学校质量反馈。这一切,保证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高效有序。2006年我校共有九个组参加区教研组建设评比,全部进入复评,有五个教研组获得优秀教研组的光荣称号,四个组获得优胜教研组,在区名列前茅。

2、另一方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我校始终坚持“文理兼容,重在基础”的指导思想,开发适合童心健康成长的课程。1)对国家课程的“充实与开发”,如数学课程“智慧海洋”,作为拓展型课程,旨在“倡导大众化数学,促进学生乐创造”此课程获得区校本课程评选三等奖;(2)对(学科)综合课程的校本开发,如双语“信息世界”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低年级的问题研究,中年级的主题策划,高年级的小问题研究。综合课程运用主题式探究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特有的促进作用;(3)社会生活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我校共有学生选择的社团达二十多个,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等诸方面,我校的《体验京剧》获得区校本课程评比一等奖。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月月有节的活动,构建一个鲜活的道德教育平台。发挥教育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凸现整体育人观。

此外,我校还尝试建构课程制度,双语教学特色斐然。本校从现代学校制度创新角度着眼,从学校的核心制度着手实施双语课程,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本校自2000年下半年起,历经五年的小学双语课程建设,进行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并针对双语教学中的学科损伤和目标语使用度的把握困两大难题,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了小学双语教学“目标—能力模式”以及“微单元教学法”,此课题获得上海市第二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我校在全国级、市级、区级和外省市范围的三十余次公开性示范教学。课题组收集毕业班有关数据,完成了《小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业、智力与个性发展的实证研究》,为我校的双语试验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实现了教学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教学实效并举。

3、构建童心评价。

我们认为:“童心学校”就应该办成一所更加适合儿童特点的学校,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主要维度,以此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适应。 “适应”包括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如果学生普遍能够适应,说明学校逐步走向了儿童化。(2)快乐。适应儿童特点的学校与教育必然会使儿童感到快乐。我们在办学中一方面改善教育环境、改革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控制课业负担,控制教育中压抑、限制的成份,努力弘扬儿童天性,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理解“快乐性质”、提高的“快乐程度”。(3)进步。教育就是让学生成长,即进步。我们更好地将学业成绩提高与素质的整体提高相协调,逐步形成整合一致的过程,从而较好地缓解了由“片追”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师资建设: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异,热爱教师专业、富有童心的教师团队。

我校确立了“童心教师”的培养目标,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人格培养”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建立现代工作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牢固确立“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要素”,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从观念上、舆论上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我们大力倡导“工作与人同步提高”的观点,将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与阶段的培养与锻炼结合起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我校结合区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学校的“十一五师资工作规划”并召开了师资工作会议,把学校师资工作列入重中之重。具体做法是:

1、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师角色。我校通过《学校改革与创新论坛》、《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 要求教师增强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从而为创新学校教育作出贡献,

2、在课改实践中引导教师参与课堂革新,实现自我突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校的教师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与成功愿望,以“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适合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今年我校共有九个课题参加第九届区教育成果评奖,获奖率达80%,涉及的教师多达四十多人,我们认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一定是在课改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成长的。

3、在推进“校本课程”的试验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我们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制定相关政策予以物质保证,并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作为一条指标予以考核,以课程开发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引导教师通过自我报名,自我激励,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让教师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首届校本教材评选中我校《体验京剧》、《智慧海洋》、《信息世界》获一等奖与三等奖。项目凝聚了一批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教师,他们代表了我校优秀的教师文化。

4、注重“两个结合”,搭设“三个舞台”,形成服务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机制。

注重两个结合:一是,自培与外培相结合。我校在近年来逐步构建一个与市区级培训相互补充的校本培训体系,并且根据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思想,对校本培训加以拓展,如专题培训、教学业务培训、课题培训等。此外,我们还选送教师参加区与国家级培训,还选派12人次教师赴国外培训。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二是,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主要体现共性的要求,而专题培训更突出个性。如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双语培训之后,提高了认识,积极投入试验,目前,参加试验已从2——3人突破至10人。
搭设三个舞台:我校已形成三大教学研究课展示系列,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设舞台,帮助教师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高。学校每年举办的“童心杯”教师教学评比大赛,是学校教师自愿报名的一级舞台。每位教师都可向学校申报进行课堂教学的展示,教导处将每阶段的课排成课表,并邀请教研员、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参与听课、评课。二级舞台是各教研组、课题组向全校执教的研究课,引起大家讨论与思考;三级舞台是学校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定期推出的校级示范课。

提高服务的针对性。近三年来我校出台一系列的选拔性评选制度,从教学能力、教学常态等方面将全体教师归类分层,如市、区名师培养对象、学校学科带头教师、学校骨干教师等,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各级层教师的工作内容、要求,总体构建培养目标和方向。(如:给学科带头教师提供教学作用辐射的机会,提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的帮助,给普通教师提供教学常规的指导性服务等,建立选拔性制度:骨干教师评选细则、学科带头教师评选细则。)

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教学常规免检细则、教学各环节检查细则、视导细则等等。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筛选出教学常规工作过硬的教师,给予他们免检资格,而将更多的教学指导与服务投入到需要帮助的老师身上,使得教学常规管理事半而功倍。

提高服务的前瞻性。每学期初,校长室与教导处发放各层级教师填写的表格,征询各类教师的教学需求,然后依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总体安排,给予整体统筹、合理安排,制定详尽的教学服务一览表,如为带头教师提供跨校、跨区的教学展示机会、为青年教师提供校内、学科大组教学公开课的机会、参与教研组共同商讨课题研究的安排等等。提高了前瞻性,使得服务更贴近教师发展的需求,更贴近课程发展的需求。

5、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总结先进教师的教育经验,每年推出1——2名教师典型,在全校与市 加以表扬。我们还形成每年评选双十佳(十佳好事、十佳教师)制度,进一步营造鼓励冒尖 、合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目前,学校已基本形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各学科研究小组,课程研发小组;具备团结协作、良性竞争的创新氛围;教师具有较强的学校意识、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归宿感;有比较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骨干教师队伍稳定,对学校发展充满信心。这一切都为学校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未能达成的缘由与对策

1、计划中原先制定的完成《一中心质量管理手册》尚未全部完成,一来很多制度还需不断修改完善,另一方面也想结合2008年校庆一起推出。

2、学校是独立总支单位,因此,不参加总支骨干的评选。另学校四期四奖评选教育局根据校总人数下放名额。学校区骨干教师的数量还太少,要进一步加强名教师的培养与打造,在拔尖教师的质量上还要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发挥一中心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资料二:

 

传承优良传统  凸显办学特色

——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活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对我校进行自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陈述。“自主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形成了 “使学生乐学、会学”的教学目标、以“课程—学科—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蕴含“六个转变”的教学方法流程、以“适应、快乐、进步”三个维度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优良传统、办学特色、自主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 时代的发展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的角度,加快了课程改革的力度。1997年,我国顺应国外和国内的形势,拉开建国以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彰显办学特色

我校建于1928年,由中国当代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创办。陈鹤琴先生创立了经典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目的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课程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方法论)。三大目标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提倡课程与教材应根据儿童的心理与社会需要来编选,教学活动应集中在学生的“做”上,这其中包含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元素,主张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为了继续追寻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坚持“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教育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校需要进行“自主教学”的大胆探索。通过梳理我校的沿革脉络、探寻其发展规律,并最终凭借日渐丰富和完善的自主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成我校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就理论意义而言,本课题有利于拓展以往“自主教学”研究的范围和层次。其一,以往对“自主教学”的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各个学科范围,本课题研究则统摄全校各门学科,既探索各个学科共性的问题,又关照到每个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其二,以往的研究对“自主教学”的理解多聚焦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题则将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定位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和课余活动三个层面,其中课堂教学是三个层面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和主战场,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

二、“自主教学”的概念界定

“自主教学”是围绕学生的自主性,展开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自主性”也就是自觉主动性或主体能动性。当前的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都是立足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即使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又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新的诠释。自主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但是,目前并不存在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主教学,自主教学需要通过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课题研究目标

此课题研究拟形成完整的“自主教学”体系,既能传承我校悠久的办学传统,又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全校各项工作的展开,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落实“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根据对教学的科学认识,我们将“自主教学”整个体系的研究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五个板块,这五个板块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自主教学”体系。

四、研究内容及成果

(一)“自主教学”的教学目标研究及成果

我校自主教学形成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乐学、会学”。“乐学”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学”要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以及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以语文教学为例。针对语文应试教育中重记忆轻实践、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我校相继开展了四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校语文教学的框架和体系,即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即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从感悟到理性的路径,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领会、思悟,对语言材料指向的事物在独特感受的基础上能自主理解,语言能力得到个性化发展。④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强调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注重学生个体的切身体验,使语文知识活化,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体验、在美的体验中领悟,在体验和领悟中进行思想上的探究,达到思想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自主教学中的“乐学”、“会学”的目标。

(二)“自主教学”的教学内容研究及成果

我校的自主教学研究认为,课程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仅仅是指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对话材料,主要以教材的形式出现,用以激发、引导师生的对话行为;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教材,而且涉及师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帮助学困生和学优生提高的补充材料。我们认为,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拓展和扩充的基础,教学内容必然超越课程内容。我校自主教学的教学内容研究形成了以下成果。

1.以“课程—学科—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经基本形成了“课程—学科—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整体课程意识,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次为课程,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为操作重点;中间层次为学科,它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和具体体现,以学科为抓手,涵盖学科目标、学科内容、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基础层次为教学,包括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具制作、学具准备等,它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归宿点和落脚点。

2.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及实践效果

我校以“课程—学科—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执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一方面通过整合原来的多门学科,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另一方面结合本校的校情,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以“语文”、“数学”、“德育”和“双语”四种品牌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群,实现了我校的课程文化诉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概括地说,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三种类型:

第一类,拓展型校本课程。拓展型校本课程是指,我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或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这类课程占较大的比例,如数学校本课程、双语课程等。

第二类,活动型校本课程。活动型校本课程以及下述的综合探究型校本课程属于国家设置、学校负责开发的校本课程范畴。它们最能代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比如,我校为了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打破学科壁垒,精心组织力量,成功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的节日》。这门校本课程具有综合性、丰富性、趣味性等特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张扬童心,从中感受了生命和生活的美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的节日》的具体内容如下:

1

红色民俗节

民俗碰碰响

3

绿色读书节

书香飘满园

4

紫色游戏节

游戏串串烧

5

蓝色科技节

科技大冲浪

6

金色艺术节

艺术万花筒

9

白色健康节

健康你我他

10

褐色数学节

趣味数学园

11

橙色体育节

运动无极限

12

银色英语节

英语嘉年华

第三类,综合探究型校本课程。综合探究型校本课程包括《双语“信息世界”课程》、《劳动技术“创造天地”课程》、《“佘山探秘”方案例介——2004学年“佘山之旅”》等。其中,在《“佘山探秘”方案例介——2004学年“佘山之旅”》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开展了“佘山之旅”活动,组织学生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脉河流和民间艺术,并举办了“佘山风情展”,展示了学生的摄影、绘画、书信、日记、采访记录、军训体验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社交能力以及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三)“自主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及成果

在“自主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方面,我校确定了“四个要素”、“六个转变”和“一个流程”的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系。

1.四个要素

经研究,我校首先确定了自主教学的教学方法所应包含的“四个要素”:第一,注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其参与并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第三,减少教师教的时间,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努力满足每一位儿童的需求;第四,改变传统的从属性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引发其自我意识的环境,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包括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合作伙伴等。

2.六个转变

在“四个要素”的指导下,在自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实现下列六个“转变”:从“讲授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从学生“静听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思维;从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主”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从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有效学习;从“注重结果为主”转变为既注重结果又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3.一个流程

基于上述研究,我校构建了独特的自主教学方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提供帮助指导训练

伙伴学习分享经验

组织自学尝试体验

创设情景激发需求

            

            

积累运用增强体验

多元作业鼓励探究

 

 

 

 


(四)“自主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及成果

我们认为,在自主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学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我校构建了以“适应、快乐、进步”三个维度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突破了以“一组数据”、“一些奖项”作为评价依据的传统做法,而是从学生发展的出发,按照“适应,快乐,进步”三个维度,判断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开展评价时,我校关键是看:学生是否“适应”了学校生活?学生能否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快乐”?学生能否从学校生活中实现个人的“进步”?目前,我校学生普遍适应良好,在校享有较高的“快乐程度”,教学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在历年的全区评比中,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礼貌,学科成绩合格率、优良率名列前茅,学生体段达标率逐年稳步提高。

(五) “自主教学”的教学管理研究及成果

在稳定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之后形成了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是自主教学与时俱进的持续动力,在“自主教学”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校形成了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基础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让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至少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校本教研中采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三种形式,针对自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组织教学展示、学术研讨、专家讲座等活动。

通过多年的校本培训,我校终于实现了“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全体教师共同发展以及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的初衷,自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日趋完善。我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迅速,办学声誉良好,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我校连续十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闸北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双语教学示范实验校和生命教育首批试点校。

 

资料三:


 

         小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业、智力与个性发展

的实证研究

 

本项研究通过对70名双语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小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学生英语、语文、数学的学业成绩的统计分析、以及运用团体智力测试、CPQ人格因素测试与CANP非智力因素测试,进行实证性研究,证实了双语教学不仅显著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而且没有损伤母语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同时权威量表测试结果也提示双语教学促进了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心理的发展。本项研究在国内双语教学研究中,突破了思辩型研究,首先采用实证性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双语教学  学生学业、智力与个性发展、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双语教学在上海已经开展了近八年,不少中小学在开展试验。在这过程中,对于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着异议。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是否‘损伤 ’汉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否‘ 损伤 ’学科教学?” 1也有提出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等。这些观点一直在社会与教育界广泛流传,引起了不少人对双语教学的固执的偏见,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困惑。这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双语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提出实证性的正面回答,这些疑惑或者反对意见就会自行消失。

在国际上,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也历经了几个阶段不少曲折。在20世纪初,美国有研究提出,绝大多数双语者,包括中国人的智商测验分数低于单语的美国人。21959WRJones 在智商测验中发现双语者与单语者并不存在任何差异。这被认为是“该时期最重要、最鼓舞人心的研究工作”,并预示双语教育的“积极影响期的来临”3)。1962Peal & lambert 在加拿大开展的双语教育研究,发现双语能力不仅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他

 


课题组长:           研究指导: 王钰城

课题组成员:李敏、戴佐欣、沈彩红、倪之冏

们的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正迁移,并有益于语言智力的发展。这个研究被誉为未来双语教育与认知发展研究的转折点和里程碑。现代的国外的双语教育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认知发展以及语言的发展上,采用较多的是智力测试。

我国目前双语教学研究据文献检索,基本上处于思辩型,因此双语教学的争论缺乏科学依据,仅依据自己的感觉通过话语权的大小在发表观点产生影响。也有单位,例如闸北一中心小学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客观的研究4,已经从文献研究和思辩型研究中走出来,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关注双语课堂教学。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我国双语教学对学生智力和个性发展的实证型研究的报告。

针对双语教学研究中,除了智力测验外缺少实证性研究,加拿大的MF.麦凯与西班牙的M.西格恩(1987)指出,要使不同研究的结果真正具有可比性,那么就有必要或极其理想地使用那些可以使考虑的变量相互较量的观察和测量

技术。同时他们还指出,科学方法一般解释为能够从一定量被观察的被试着进行

的比较测量中得出结论的一种实验方法,并要求利用依所考虑的主要变量而不同的、在数量上足以说明任何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别的结论这样的被试者。(5)这个双语教学的研究思想正是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研究中缺少的,是引发争论所在。因此必须改变双语教学研究中缺乏本土实证研究的局面。

基于国外的双语教育是为了学习者融入主流社会,与我国的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是为了强化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不一样,以及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因此需要对我国当代汉语/英语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实证型研究,从双语教学对学生智力发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及对双语教学是否学科损伤作出回答。同时为了改变双语教学研究中的“重争论,轻实证研究,重经验介绍,轻本土化理论研究”的风气,我们在本校开展双语教学六年的基础上,于20065月至8月组织了本项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设计

本项研究基于研究目标,设计四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1.对于双语教学是否学科损伤采取在自然状态中收集的语文、外语、数学学科的三个学期主要成绩进行评估。

2.对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运用华东师大心理系金瑜等制定的“中小学团体智力筛选测验量表”进行测定,并作数量统计处理,以了解双语教学对学生智力发展影响的情况。

3.对学生非智力发展状况运用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少年个性组编制的“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手册” CA NPI)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以了解双语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情况。

4.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采用国际公认的CPQ(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修定版本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双语教学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对象是本校五年级的双语教学实验班和作为对照的另一个五年级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均为35名。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项研究采用自然状态下的随机研究。由于本项研究是事后的研究,因此两个班级是随机编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都是预先不知道要教学研究的情况下获取的。

在学生毕业前一周(20066 20  日)同步对双语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团体智力测试、CANPICPQ测试。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有效的研究工具对学生通过双语教学在心理发展进行研究,以科学的事实来回应在我国双语教学是否会产生对学生心理发展和母语学习、其他一些学科学习不利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双语教学对小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了五年级上学期(1)、五年级区统测(2)、五年级毕业测试(3)三次具有代表性英语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见下表:

 

 

  1

     2         

   3

对照班

  936     

  945

902

实验班

  8758

  977       

9631

     对第三次英语成绩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N

   

δx

对照班

35

902

92

实验班

  32

9631

229

 

对上述数据运用独立大样本的平均数差异的Z检验,采用单侧统计决断规则:

计算得出  Z=3.93  

Z= 3.93★★   2.33

0.01    P    0.01 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 ,接受H1。其结论为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极其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关于双语教学对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了五年级上学期(1)、五年级区统测(2)、五年级毕业测试(3)三次具有代表性语文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见下表:

 

 

  1

     2         

     3

对照班

   3201     

  8452

   8221

实验班

   3424

  8848       

   8695

 

上述数据显示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班,提示双语教学对母语教学产生正面影响,至少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关于双语教学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了五年级上学期(1)、五年级区统测(2)、五年级毕业测试(3)三次具有代表性数学测试成绩进行分析。见下表:

 

 

  1

     2          

     3

对照班

   914    

   772

    911

实验班

   912

   811      

    932

 

上述数据显示双语教学实验班的数学成绩与对照班比较,可以发现略高于或者持平,提示双语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至少没有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负面影响。

实验班学生在“希望杯”全国小学数学邀请赛中三位学生分别获得金牌、银牌、铜牌,上海市“聪明小机灵”数学邀请赛(2006)中五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005年同一比赛中四位学生分别获得一、三等奖等。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

 

(四)关于双语教学对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团体智力测试的结果如下:

 

 

  N

   

    S

δx

对照班

35

10377

1213

1195

实验班

  32

10834

   940

   924

 

对上述数据运用独立大样本的平均数差异的Z检验,采用单侧统计决断规则:

计算得出  Z= -1.73

1.65  ≤ ∣Z= 1.73   2.33

0.01    P    0.05, 0.05 显著性水平上拒绝H0 ,接受H1。其结论为实验班学生的智力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智力。

 

(五)关于双语教学对学生人格因素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CPQ测试,其结果如下:

 

代码

 因素

实验班

对照班

差数

        标准分的提示

  高分倾向   ——    低分倾向

A

乐群性

609

566

043

乐群外向——缄默孤独

B

聪慧性

751

686

065

聪明、富有才识——迟钝、学识浅薄

C

稳定性

663

571

092

情绪稳定——情绪激动

D

兴奋性

463

591

128

易兴奋激动——情感冷谈

E

持强性

706

611

095

自信武断——谦虚恭顺

F

轻松性

583

671

088

轻松活泼——严肃认真

G

有恒性

634

494

14

有恒负责——权宜敷衍

H

敢为性

611

543

068

冒险敢为——萎缩胆怯

I

敏感性

469

469

0

敏感、感情用事——理智、看重现实

J

充沛性

626

586

042

谨慎、好沉思——朝气蓬勃、精力充沛

N

世故性

549

540

009

精明能干、办事圆滑——天真直率

O

忧虑性

486

563

077

忧惧、烦恼——沉着、安详

Q3

自律性

503

423

08

自我控制力强——任性散漫、自我冲突

Q4

紧张性

623

663

04

紧张焦虑——放松安宁、无拘无束

 

从上述数据中,因素相差1分左右的有四个因素:C因素、D因素,提示实验班学生情绪易兴奋,而对照班学生相对平冷。E因素的数据提示表示实验班学生自信。G因素是十四个因素中相差最大的,提示实验班学生更为有恒和责任感。

数据也显示了B因素、F因素、H因素、O因素、Q3因素这五个因素实验班比对照班明显具有优势,提示了实验班学生聪明反应快、对事物严肃认真、胆大敢为、沉着心态平稳、自我控制力强。

数据中有差异的还有A因素、Q4因素两个因素也有着差异,表示实验班学生在乐群外向、心态上较为放松。J因素的得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遇事多思考多余对照班。

在测验数据中 I因素、N因素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很小,表明学生在敏感性和世故性上没有差异。

 

(六)关于双语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CA NPI 对实验班女生18名、男生17名进行了测试,其标准分的结果如下:

 

因素

因素

女生

男生

B

抱负

767

659

D

独立性

506

512

H

好胜性

728

588

J

坚持性

728

671

Q

求知性

711

7

Z

自我意识

772

706

(附:本测试各因素的全国的常模基本为标准分5分)

 

从上面数据表明实验班女生,除独立性(D因素)与全国常模持平,其余各因素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抱负(B因素)与自我意识(Z因素)。实验班男生的独立性(D因素)与全国常模持平,自我意识(Z因素)最突出,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坚持性(J因素)与抱负(B因素)高于全国常模较大,求知性次之,好胜性高于全国常模标准分1分不到。

上述数据提示本项研究的实验班男女生,除独立性以外,自我意识、抱负、坚持性、求知性、好胜性这五个因素都明显高于全国常模。

 

四、讨论

    1.根据结果(一)、结果(二)、结果(三)的数据提示,表明本项研究中的实验班在实施双语教学中,英语成绩的提高是极其明显的,而且没有损伤母语教学,只可能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也没有损伤学生的数学学习。本研究证明了双语教学没有损伤学科教学和学习,双语教学与学科损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结果(四)的数据表明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明显高于对照班。而且CPQ测试中的B因素的测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项研究的结果同国外现代“积极影响期”中有关双语教育与双语者智力发展的研究是一致的。

    3.结果(五)、结果(六)表明CPQ测试与 CA NP测试这两种测试的结果完全吻合,不仅表明测试的结果的可靠性,而且提示实验班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明显好于对照班,特别是学生的自信、自控能力、负责有恒、以及兴奋方面较为突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双语教学有利于中国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心理发展。在这方面国外也是很少进行研究的。

    4.双语教学实验班学生英语、母语以及其他学科成绩与对照班的学生比较,同智力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智力发展与对照班结果比较是一致的。这互为说明了双语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促进学习。

    5.研究的结果也提示实验班学生尽管在乐群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但是在敏感性方面同对照班相同,这与国外1972年伊恩科—沃勒尔的实验、1975年吉尼尔等的测试、1975年贝恩的研究、1977年本—齐夫的研究、1978年卡明斯和马尔卡希的测试、1981年斯库塔纳巴—康格斯的研究所提出的双语者比单语者具有更强的交际敏感性不同。6我们认为这是与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可能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较多于学生的语言交际和互动有关。因此本研究的这项测试结果对于我们改进双语教学有着导向价值。

    6.根据文献检索和学术报告中从未有我国学者和双语教学工作者对双语教学的学科损伤、智力发展、个性心理发展有实证性的研究。本研究率先作这方面的研究是力图用科学的工具和手段来进行双语教学研究,而不是拍脑袋说话。

 

主要参考文献:

1 (1) (2) (3)(6)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

2(4)  :小学双语教学目标能力模式,文汇出版社,2005.5

3. (5) MF.麦凯与西班牙的M.,双语教育概论, 西格恩,严正等译,光明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