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新三年规划(2012.3----2015.3)

一、         情况分析

    我校于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学校领导坚持“以德为首,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将自主教育的基本思想纳入班集体建设,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落实在行为规范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在探索形成具有“童心学校”特色的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体系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具体表述如下:

    1、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几十年办学的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严谨、扎实的教风。在各项改革与创新的磨练中,教师队伍炼就了一身正气,更炼就了对学生真正的关注与倾听。学校拥有一支永葆童心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育德意识已上升到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层面。

   2、班集体建设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成长的沃土。学校始终以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为原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班级中建立了“小干部轮换制”、 “中队小家务问责制”、“小岗位负责制”、“值日班长”及其他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阵地,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进一步提高,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3、校级各类活动的策划与实践,为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需提供了必要条件。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月月有节、快乐300分等一系列活动将行为规范教育潜移默化地渗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调动他们在品德进步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效。

4、学校制度化的课题研究,为推进行规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同理,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也需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011年,学校区级课题《“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奠基教育的实践研究》已结题,结题报告《“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奠基教育的实践研究》获闸北区德育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今年,少先队课题《创新少先队活动引领队员正当四好少年》的研究成功立项为市级少先队课题,由徐静校长领衔的《“新五指”课程的重构与实施研究》成为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而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心智的《教育转型期学校专题活动的创新与设计》就是其中的子课题,这也为学生行规养成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巩固已有行规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充实、不断创新,探寻适合当下儿童特点的行规教育新举措。根据新形式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行为规范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和谐发展。

三、工作目标

1、总目标:深入研究陈鹤琴“活教育”思想,通过多元化、情景性的行为规范习练活动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每位学生的行规养成建立在内源性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辨别是非,独立思考,文明礼貌,诚信宽容,世界眼光,身心健康的“幸福好少年”。在原“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基础上,争创新一轮“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2、分层目标:

Ø         低年级: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为重点,重视养成教育。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一日常规训练,培养学生从小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Ø         中年级:继续实施养成教育,着重对集体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进行引导,树立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同时,把行规教育与学生道德品质、世界观的形成及人格完善相结合,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通过感受“京剧”国粹、学写“书法”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增强小公民意识。

Ø         高年级:着重加强学生意志品质方面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的品格,通过“小公民争议调解中心”、“看 听 记 讲 评”新闻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使行规教育满足学生和谐发展的需要,陶冶情操,达到行规内化,品质外显。

四、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探索、构筑“确保核心  注重实效”的德育操作体系。

    1、德育工作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注重在教育、教学中确保行规养成教育为先的核心地位,将行规教育及训练与德育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童心问号墙”、“小公民争议调解中心”等活动,形成贴近学生实际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系列,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中心环节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有实效的行规教育体系。

2、坚持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道德行为的教育,进一步用“整合”的理念来推进行为规范教育,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与办学思想的整合、与课程建设的整合、与学生学习过程的整合。尝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每周其中一节开展15分钟的“看、听、记、讲、评”新闻活动,既联系实际对德育课程的进行补充,又让学生从小接触时事,关注国内外大事,形成他们的主流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二)创设“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行为规范教育。

1、营造各具特点的“温馨教室”,优化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尝试从“生活温馨、心灵温馨、学习温馨、活动温馨”四方面创建温馨教室。进一步挖掘班级物质文化显性的育人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班集文化,着力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小小的教室作为软环境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充分发挥我校区心理健康分中心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行为规范训练中去,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个性发展;深入开展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低年级中开展心理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时间概念,学会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中年级开展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高年级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为小升初做好准备。通过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从而推进行为规范教育。

(三)增强德育合力,构建行为规范教育大格局。

1、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社区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道德行为水准。在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过程中,避免单一的说教,把规范教育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德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按照小学生社会道德要求开展社会实践,不断陶冶和锤炼自身的品行修养,从而树立当代小学生应有的言行风范,为营造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做出贡献。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功能,在努力做好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家校工作模式和内涵,更好地发挥学校与家庭的互动理念。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如专题讲座和沙龙活动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取得教育的同步。建立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为家长在教育中产生的燃眉之急解决困惑,从而形成家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继续探索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学生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情况与《学习点点点中》中快乐300分的记录相结合,注重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在活动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注重反馈与调节,将评价的结论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本人,促使学生对自身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五)加强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定不移地以科研促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课题研究。全体班主任老师参与《教育转型期学校专题活动的创新与设计》课题的研究,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机制,以新的思路和对策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具有辨别是非,独立思考,文明礼貌,诚信宽容,世界眼光,身心健康的“幸福好少年”。

(六)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保障及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高度重视行为规范建设,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行为规范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校长挂帅成立学校行为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划、指导、评估。

2、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开展检查、反馈、交流、评议活动。通过建立每周行规评议、每月常规评议等制度,鞭策落后,形成文明礼仪的良好氛围。

    3、形成教育合力。完善教师、学生行为规范的相关制度及考核,并将考核纳入学生、教师评优、评先之中。

4、营造良好氛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创造校园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行为规范教育营造了适合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