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学科自评报告

  序言
  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学科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传输必要的信息道德规范。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片面注重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信息科技学科是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对旧有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造和重新架构的结果,新的信息科技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将原有的以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转变为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在上海市范围内试用的几个版本的信息科技教材,也都是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保证信息科技课程12年一贯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小学-初中-高中有序衔接的模式。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于1928年10月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是上海市教委命名的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在创办“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办学宗旨的指导下,以“尊重童心,促进发展”为核心思想,不断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学校大力推进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信息科技教育,努力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走向教育的现代化。学校大力弘扬“以德为首、以人为本、通力合作、推陈出新”的学校主流主化,整体提升学生素质与办学水平。为把一中心小学办成一所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全国知名小学而奋斗。
  学校信息化工作是我校重点工作,信息科技学科虽然规模不大,但仍在我校工作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历年来做了不少工作,也为我校增添了不少荣誉和成绩。以下就我校信息科技学科近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总结。

  一、情况分析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信息科技学科与学校信息化工作进行捆绑式发展。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并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校专职的信息科技教师仅有一名(蔡喆炯,上海市信息科技学科中学高级教师,学校信息中心主任,中层干部),承担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分管学校信息化工作。
  我校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三年级开设信息科技学科的基础型课程,每周每班安排两课时,每班全年总计80课时左右,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68课时。此外,在社团活动中,我校安排了四个信息科技相关的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同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较多数量的信息科技与其它学科学习整合的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信息科技学科与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较大成绩,2009年至今教师、学生获得各种个人、团体荣誉、奖项近百人次。

  二、教研组建设的相关举措
  由于我校只有专职信息科技教师一名,因此未成立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我校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研究,主要依靠蔡喆炯老师的个人研究以及参加市、区等相关单位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蔡喆炯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编写组成员,闸北区信息科技学科带头教师,闸北区教育局教研室信息科技学科中心组成员,另外蔡喆炯老师还是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成功教育电子平台课题组成员等等,身兼多项学科相关职务,不断地在与外界联络、互助、研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寻求新的突破,得到同行、专家、领导与社会各界的认同。
  我校信息科技学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弥补学校未成立教研组所产生的问题,避免了因缺乏常规教学研究可能会产生的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发生,使我校学生的综合信息化素养始终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同时,蔡喆炯老师结合学校正在推广的大单元教学,进一步推进以项目实施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的工作,在课堂内追求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实践机会、提供有效帮助的“三个提供”策略,力争做到教学目标正确、适切,教学内容恰当、精炼,教学过程扎实、有效以及教学评价客观、多元的目标。他在校内还采用每学期备一节精品课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近年来仍不断要求自己坚持这一自我教研的方式,一批精品课如《我在草地安个家》、《一行寄语送祝福》、《小小邮箱多奇妙》、《开始做小报咯》、《编排文稿》、《插入图片》等均多次进行各级别公开教学,并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对信息科技课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插入图片》、《当计算机小卫士》等教学设计在区域范围内交流并受广大教师、领导、专家好评。
  
  三、教学研究
  我校信息科技学科工作在区、市层面也具有较高声誉,在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同时,我校将信息科技课程与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整合,由蔡喆炯老师总体分管学校信息化工作,蔡老师同时身居信息科技教学第一线和学校信息化工作管理层,不断进行与信息科技学科、学校信息化工作息息相关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近年来,由蔡老师主持进行的教学教育相关研究计有《因特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学校资源库建设》、《数字化作品平台设计》、《网络研究性学习的常规模式》等多个,撰写多篇论文如《制约信息技术三进的若干因素》、《网络研究性学习56例分析》、《对网络培训的几点看法》、《利用RSS技术实现校际资源共享》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刊物上发表或在一定范围内作经验交流。《网络研究性学习56分析》参加全国第十二届中小学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管理研讨会大会评比获一等奖并做大会发言。
  蔡老师还在利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层面上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例如,为了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最棘手的资源共享问题,开发了《通用网站RSS输出生成器》;为了解决现有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在收集、保存、管理学生电子作品时存在的功能缺失问题,开发了《第三方软件网络电子平台》,并应用于我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课教学中,使用至今已收集存档各类学生数字化作品两千多件;为了解决信息科技学科中学习WORD图片排版的重难点,蔡老师开发了真实度极高的模拟WORD图片排版的专用学件;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PPT演示文稿即时书写功能薄弱的问题,蔡老师开发了《自由画图外挂》软件(获闸北区电脑作品特等奖);此外,同样由蔡老师开发的《魔铃2010(2012)系列学校铃声管理软件》已在全国各省市多所中小学、教育机构甚至工矿企业投入使用,这些开发和应用都是立足于在教学过程中、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应用,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蔡老师受华东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了新版《小学信息科技》上下两册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承担两册教材中两个综合学习活动单元以及表格单元项目的教材撰写工作,后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第一、二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负责整书的结构设计、单元评价表设计以及撰写综合学习活动单元、表格单元项目的教学参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也是我校工作中的一大亮点,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应提出三到四个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项目。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在闸北区、上海市乃至全国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
  我校信息技术整合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可能性》一课荣获全国一等奖,并以全国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中国参加了第三届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国际研讨会,并做了大会演讲。英语整合课《The Weather I like》、美术整合课《我和奥运明星合影》荣获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二等奖。此外,我校数学整合课《通过网格来估算》一课参加首届闸北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能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语文整合课《春夜喜雨》、数学整合课《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分别获得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评优项目小学组的一等奖。电子白板课《花木兰》(语文)、《东西南北》(数学)分别获得闸北杯电子白板课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等等。

  四、教师发展
  二期课改对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定位不再是教会学生一种技能,而将它定义为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习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型和工具性为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蔡喆炯老师细读、翻阅了大量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例如《陈鹤琴教学法》、《“校校通”工程指导丛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等等,并根据学科特点熟读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不断通过互联网获取各方面最新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资讯,与各种社会团体、学校保持联系,互通有无。近年来,蔡老师还多次参与各级各类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的会议、研讨和培训,通过这些努力,使自己对信息科技学科有了更新的认识,对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在蔡老师的日常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侧重于从知识、技能、能力、道德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也基于这四个方面制定。针对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知识目标的达成,非常注意对知识的组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尺寸,适度地加深与提高,循序渐进,配以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还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技能目标的达成,他在课堂中努力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发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在“怎么做”的问题上精心设计,使学生容易掌握,同时结合动手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新知识。在进行能力目标的达成时,注重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贺卡、海报等等。他还注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注重以“项目”带动学习。对于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情感目标,一是充分地挖掘教材中本身存在着的情感因素,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优势、言传身教,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品德和个性。
  在教学中,蔡老师始终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重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他在以项目带动学习的同时,还在课堂内大力推进研究性学习,利用我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的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在校内开展网络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与操作、调查、搜集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进一步发展情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蔡老师的不懈努力,2010年通过上海市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的资格评审,取得信息科技学科上海市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这样的资格在闸北区现役小学教师中仅有两名。
  蔡老师曾参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委托上海市教科院举办的上海市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培训。在闸北区教育局组织的闸北区中青年教师学科技能评比中在小学组排名第一,获得一等奖。还曾受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上海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承担《小学信息科技》教材分析项目的部分讲义写作和培训内容设计。由蔡老师撰写的信息科技教学案例《插入图片》荣获2010年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小学组的二等奖。蔡喆炯老师还多次为闸北区信息科技学科全体教师进行了华东师范大学版《小学信息科技》新教材的培训工作;2009年5月还受邀参加“闸北区名师讲坛”的专题报告录制工作。此外,蔡老师在09-11年受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聘请担任闸北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培训的教学工作。2011年,在由市教委举办的四年一度的上海市中青年教学评比活动中,蔡喆炯老师被闸北区教育局教研室聘请为信息科技学科的评委组成员,在闸北区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评比的初赛和复赛中担任评委。
  蔡老师还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做为学校代表参加区讲师班的培训工作,通过了全国中级考试。
  经过努力,我校蔡喆炯老师还先后获得闸北区园丁奖、闸北区第二届教师“金穗奖”(区学科带头教师)荣誉称号、闸北区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第三届闸北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标兵称号以及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和称号。这些荣誉都是对我校信息科技学科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有力肯定。

  五、特色
  我校信息科技学科的特色在于单兵作战能力极强,蔡喆炯老师在闸北区信息科技学科具有极高的声誉,在信息化工作中,蔡老师也是闸北区顶尖人才之一。
  蔡喆炯老师在个人教研中采用每学期备一节精品课的方法,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手段,弥补学校未设置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的缺陷。没有设置教研组并不代表我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没有“教、研、训”一体化的内容设置,相反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促进“教、研、训”的同步提升,蔡老师作为中层干部,直接接受校长室的领导和监督,由校长室直接领导和监督信息科技学科工作,这在闸北区就已是一大特色了。
  信息科技学科工作的成绩,我们还可以从学生所获得的成绩中得到反馈,近年来,由我校组织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生信息科技相关比赛多达十几项,在闸北区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由蔡喆炯老师指导的四(3)中队学生潘尧筝参加闸北区电子报刊现场制作(每校仅限一人参加)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现场制作比赛的含金量众所周知,也是整个闸北区最好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其余包括国际、全国、市、区各级各类比赛获团体奖、个人奖等总计一百余项,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六、思考与努力方向
  我校信息科技学科虽然在区域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仍有亟需改进和努力的空间,比如我校信息科技课因师资数量不足,只在三年级开设了信息科技课程,在目前情况下,制约了我校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可以考虑今后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将目前的一个年级,增加到二-三个年级,并结合我校目前正在创建的“新五指课程”课程计划,致力于信息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校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培养新的优质师资,以弥补我校长期依靠单兵作战的缺点,建设好信息科技教师后备梯队,提升我校的综合水准。
  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依托校本培训,大力提高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化备课、上课能力,提升我校整合课水平,以电子白板为突破重点,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倾斜,充实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队伍,完成信息技术管理后备梯队的建设。
  基于长三角地区网络结对工作,加强通过互联网与异地兄弟校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网络交流、直播公开课等项目研究,尝试基于网络的视频互通教学、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