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工作总结
创办童心学校 追求儿童幸福-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工作总结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一、项目概况
我校自1989年起开始探索京剧普及教育之路,至今已有近二十多年的历史。学校对于京剧这个项目大家有共同的愿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中国戏曲中,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而少儿京剧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因此我校并不满足部分京剧特长生的培养,力图将京剧普及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加以规划与开发,探索京剧普及活动的新机制、新方法。开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京剧阅读读本,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唱京歌、听名段、画脸谱、学身段"的活动中来。
二、具体措施
1、 继续与上海京剧院艺校的老师们合作,每周二次共4小时,为京剧学习有潜能的孩子提供专业指导。
2、 利用社区及家长资源,定期为学生举办京剧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演出。
3、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京剧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一年两次对原有编写的京剧校本教材进行评估,完善教材与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评估
4、 利用音乐课、美术课与综合实践课的资源,与京剧艺术活动相整合,开展教学活动。
5、 每年艺术节展示京剧普及与提高的成果,积极参加上海市及区县的艺术展评活动。
6、 将京剧教学、京剧艺术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之中,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监控、有评估。
7、 学校是市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培训基地,学校每年投入专项使用经费十万,用于定制服装、道具以及学生奖品、教师指导费等,切实保障给项目在我校实施。
三、实施效果以及经验
我校有良好的京剧艺术氛围,学校内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哼上一两句。而且还是首批京剧进课堂的实验学校,学校在这方面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目标明确,因为京剧是集美术、音乐、表演于一身的的艺术形式,其综合性是无法想象的。在目前的形式下我们尽力处理好与基础型课程的关系。首先在不影响其他课的情况下,在音乐课上就逐步渗透京剧文化。其次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利用电脑课,让学生使用计算机,让学生课外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京剧常识,获取京剧的相关信息,然后整理所查到的资料,分别做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发到共享文件夹,教师挑选其中较好的,由学生在课上给大家展示、分享,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教与学角色的变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自主合作,大家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脸谱特点,伴奏乐器等京剧基本常识,从中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样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也由然而生。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脸谱的欣赏与认识、制作融为一体的综合课,让学生绘制脸谱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的浅显认识和模仿学习,了解中国戏剧脸谱的特点、样式及有关知识,特别是脸谱的色彩运用,富有褒善扬恶,评判好坏的涵义。如红色脸谱大多用于表现忠义、勇敢善战的人,如关羽等;黑色常表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如包拯等;白色表现阴险疑诈、飞扬跋扈的人物,如曹操等。当然京剧脸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科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对戏剧中的角色、脸谱的分类、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等知识都有所了解,光依靠教师讲是根本不够的,我们希望学生在认知与传承的基础上, 尝试了解传统京剧脸谱艺术与现代美术形式的和谐统一,培养具有现代美感的造型能力,拓展学生学习京剧脸谱艺术的空间,加深对京剧元素的理解与喜爱之情,引导学生参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
学校还在市级重点课题"新五指课程的重构与实践研究"中对京剧项目重新进行规划,把京剧纳入到普及型拓展课程中。每学年三至五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三个课时的短课程,对学生学习京剧的水平要求是培养兴趣,走近京剧。教师在短课程中发现优秀的苗子推荐参加校级社团。短课程以音乐老师和喜爱京剧有京剧特长的教师为主,班主任为辅,校级社团则外聘上海京剧院的专家每周定期指导,上海京剧院的陆湘文老师还为我校创作了京歌段子,京剧院演出部主任于逢春老师还组织部分创编人员为我们精心审稿,并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指导。老师在边学边教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同时学校还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学校还创编了小学拓展型课程"老师伴我学"书系--《体验京剧》。
作为学校,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责任。二十多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京剧普及活动,至今在全国市区获得奖项多达二十多项,并参与了许多演出活动。例如:
学校还培养了姚颖颖(第一届五星奖京剧擂台赛冠军得主)等一批学生,她们有的成了热心京剧事业的票友,有的推荐进入戏校继续学习,最后也从事了这项工作。如徐洁倩同学7岁在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始学习京剧,最初跟着启蒙老师钱敏学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深山问苦",扮演"小常宝"一角,曾为江泽民等一些国家领导人表演过这一唱段。后师从国家一级京剧演员陆正红老师,2012年硕士毕业后,在闸北区少科站少年宫就职,担任戏剧教学。现在还在母校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北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担任少儿京剧的教学工作。
四、存在问题与不足
1、京剧做为我们国家的国粹在普及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找准内容和形式上继承、改革、创新的发展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他,喜爱他。
2、师资力量还是比较的缺乏,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一块短板,现在学校里教京剧的老师大多都是音乐、舞蹈专业出身,尽管经过一定的业务培训,但因为京剧特别"吃功夫",很多老师只能"现学现卖",甚至是"赶鸭子上架"。
3、每年学校在此项目上都投入不少,长时间下来也感觉资金压力比较大。
五、下一步打算与建议
1、课程开发出来后,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课程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管理的进一步跟进。
2、走与学校附近街道社区融合互补之路,例如学校附近北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也有少儿京剧项目,他们有场地与资金但学生生源比较紧张,正好与我校形成互补。
3、换一种眼光与思路看京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走进京剧。比如从流行歌曲入手,信乐团有一首流 行 歌 曲 《One Night In Beijing》,高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哼,里面就有几句京剧唱词,把专业的京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样或许效果会好。
在我们的心中认准了,不是今天的人不爱京剧,是他们没接触,不了解,不熟悉京剧。我们相信"接触了就会产生感情"。我们将不断努力和进取,让京剧艺术的花朵在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开出绚丽之花。从而再创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艺术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