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双语课程建设与课程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双语课程建设与课程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近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尊重童心,促进发展”的发展战略,进行学校整体性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同时紧紧抓住课程教材改革契机,以课改为动力,推进“童心学校”的创建再上新境界。作为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的试点学校,我们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开展的课程改革,现作以下简要汇报。一、 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文化诉求(一)学校课程文化新理念
实践证明有思路才有出路,抓住机遇才能成功。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把握战略发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以文化为先导,以课改为核心,大力推进“童心学校”建设就成为了本校的战略发展任务。1.“童心文化”引领学校的教育创新 我校创办于1928年,在将近八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创建富有学校个性的办学特色,走学校自主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久远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1999年,我校提出创办21世纪的“童心学校”的办学目标,这一教育理念既是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深化实践,也是对学校原有办学成果的提炼与继承,更是明确指出了学校未来自主发展的道路。
“童心学校”办学理念的主旨是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努力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办学,并以追求儿童幸福为办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在教育中非理性因素增多,表现在小学教育中显现成人化倾向、概念化倾向与灌输式倾向加重,教育过程中往往出现扼杀童心、剥夺童趣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本校提出了“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教育整体改革的主题思想,形成了学校的“童心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一种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需要学校文化的创新。文化是学校的终极竞争力,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原动力。
2.“童心文化”是本校课程文化的基础
“童心学校” 不但在儿童观上对儿童持整体观,而且也在教育观上持系统观。我们不把儿童心灵分割成单纯知识教育、智能教育,而是倡导儿童心灵的整体教育:在生命层面上强调儿童身心健康的和谐,在心理层面上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在精神层面上重视儿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使童心得到健康成长。正是这样的学校“童心文化”对本校的课程创新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发展。
学校“童心文化”首先体现在课程制度建设上,我们主要做了四各方面的工作:(1)重新审视学校课程制度文化,(2)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制度,(3)完善、创造适合学校课程开发与发展的新制度。(4)完善有利于“童心文化”生成的学校课程管理过程。学校“童心文化”在课程上显现了“多元、开放、拓展”的课程文化。 “童心文化”的课程创新更表现在学校的课堂中。课堂是全面育人的有效载体,学校的工作首要任务是聚集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即建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体现在课堂中必须尊重学生——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只有在“人”的地位被完全确立,我们的教学才是健康的,我们的学生发展才是健康,课堂文化要凸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情感共鸣,唯有这样,学生的学业才会进步,能力才会提高,人格更趋完善。我们尝试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理念来推进课程改革,将教师的感受与经验汇编成册,出版了《爱童育心》专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校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在市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童心文化也体现在课程的教育环境上,学校合理配置学校资源,努力创设适应儿童,愉悦身心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通过多元、开放的课程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让学校的墙壁“说话”,做到此地无声胜有声,陶冶学生的心灵。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如阳光,如雨露,如春风,哺育儿童健康地成长。
(二) 学校课程制度的实践创新学校课程制度是学校内部的核心制度,是学校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和落实的根本保障。学校的课程是组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是实现学校教育愿景的重要途径。 我们学校建构以“多元、开放、体验”为特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以“双语”、“语文”、“数学”和“德育(“做现代中国娃” )”四大品牌课程为基础的校本课程群,体现了我们的课程文化诉求:从工具走向本体,确认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了的“童心” 的学校文化。 我校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是以上海市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纲领为目标,以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推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运行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富有创意地实施国家课程,考虑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倡导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整合原来的多门学科课程,让师生共同在课程创新过程中体会教育乐趣、丰富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 我校课程建设的工作目标是深化课程改革,以校本化二度开发为重点实施好国家基础性课程,开发与培育一批成熟的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一些适合闸北一中心小学学生的高质量校本教材,构建多元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是以“课程——学科——教学轴”为中心建构的。这个课程轴系使学校的课程的层次清晰,互相依存,整体课程功能增强。它有三个层次构成:在最上的层次是课程,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课程设置与开发为操作重点。中间层次是学科,是课程的具体化,以学科课程作为具体操作,主要是以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教学思想、学科教学结构、学科教师等作为抓手;最基础的层次是教学,是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所在,主要以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适宜性为重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落脚点。 发挥课程文化对课程制度的指导作用。我校课程制度建设中,始终坚持“文理兼容,重在基础”的指导思想,开发“创造天地”等多种类型的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课程具有动态性、适应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制度中着重两个关系的解决: 一是各类课程的组合关系。我们学校的课程有两大模块组成,第一类是规定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第二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认为,要做到“锦上添花”,国家和上海规定的基础课程这个锦上添上花,校本课程就是“花”,是一些亮点。我们还注意规定课程的“充实型开发”,如:我校在原有语文“阅读自习”课的基础上跨学科开展“基于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校本阅读计划”的研发工作就是体现这一开发思路。 我校有着三类校本课程构成了“多元、多层”的课程结构体系: (1)拓展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例如双语课程、生活数学等。数学课程“智慧海洋”,作为拓展型课程,旨在“倡导大众化数学,促进学生乐创造”,低年级的游戏数学,玩中学;中年级的生活数学,做中学;高年级的应用数学,研中学。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学习能喜欢数学,并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观察生活、运用于生活。 (2)活动型课程的校本开发,目前我校共有学生选择的社团达二十多个,内容涉及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等诸方面,我们还在中高级开设了劳动课程,在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珍惜、尊重别人的习惯。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月月有节的活动,构建一个鲜活的道德教育平台。今年健康节的主题为“微笑面对每一天”。其核心价值是尊重、悦纳、宽容、关爱,我们通过学生自己评选出“微笑大使”来传播健康的理念,从而在学生中营造追求卓越而不失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活动的策划中,我们力求体现综合性、全体性、基础性、互动性等特点,发挥教育各个因素的整体作用,凸现整体育人观。 (3)综合探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例如劳技的“创造天地”课程给予学生广阔的创新舞台。学校综合课程“佘山探秘”方案例介 ——2004学年“佘山之旅”,通过上海乡土自然的探索不仅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如双语“信息世界”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低年级的问题研究,中年级的主题策划,高年级的小问题研究。综合课程运用主题式探究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特有的促进作用。 二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我们的学校课程以变教法为中心为学法与教法并重、变教材为中心为学材与教材并重、变教案为中心为学案与教案并重,使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同步和谐发展,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我们重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整合。在传统的小学课程结构中存在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无法相互融合,更无探究课程,偏重教学内容或教学结果的设计,而不是学习活动或学习过程的设计。由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封闭性强和活动课程的散在性,缺乏以学习方式的有力支撑,造成课程的耦合度很低。寻求这两者结合的课程结构要素,通过适当的课程载体建立必要的结构联系,重新梳理和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方式的重组和融合。 下面两则案例,就是具体体现了以上我们的想法,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元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阵地,让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案例1:此案例选自校本教材《生活数学》中的内容。
案例2:此案例选自我校京剧校本教材《第10课 体验京剧的魅力》。
二、课程制度创新背景下的双语课程建设 (一)双语课程建设的动因 面对着整个世界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提升我国公民的外语能力和培养通晓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才已成为国家迫切的任务。外语教育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平,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但是我国外语水平低下的现状必须改变,外语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的紧迫任务,正是在这样的国家战略宏观背景下,我们学校思考双语课程的创新。学校从外语课程的改革着手,进行学校的课程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创新,以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面向社会。 学校课程制度改革中外语的课程改革是较为突出的典型。双语课程创新是现代学校制度建构的映照。学校实施双语课程从现代学校制度创新角度着眼,从学校的核心制度着手,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本校是二期课改的试验校,已将英语及双语教学纳入到学校的重点项目加以规划和实施 ,进一步凸显英语和双语教学特色,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语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制度创新对课程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本校实施双语实验以双语课程大课程论为基础,在涉及课程的诸多方面开展,促进学校课程制度的全局改革。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双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双语课程的规律,推进课程改革,建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 (二)推进双语课程实践创新 双语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校本课程形式展开的,是学校的教育指向与意图的反映。双语校本课程的创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自主化的一种体现。双语课程创新强烈地反映了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课程的宏观思考向微观实践深化 双语课程设置不仅仅是外语教学形式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建构学校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形成体现现代学校特征的课程制度。本校自2000年下半年起开始进行双语课程设置与双语教学的探索,经历了从宏观的思考向微观的双语课堂教学深化的历程。 本校双语课程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规划与起始阶段(2001年9月——2003年6月) 主要任务:探索双语课程设置,开展学科双语教学试点,以数学双语学科为重点,开展双语课堂教学研究。在实验中培养与打造一支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双语教师队伍。 学校在这阶段面临着双语课程怎样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主要对策是:开发与建设提供学生多元语言习得空间的双语课程。我们充分整合外语课程资源为双语课程提供条件:(1)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外教口语课程。(2)整合学科资源,开设英语活动课程。(3)开发有效资源,探索学科双语课程。 学校以“逐年发展,逐门学科开设,条件成熟的开设”为原则,稳步发展。在原有2个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双语教学能量,逐年增加1——2个试点班,全方位开设准双语教学课程,探索双语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成效,满足家长对学校双语教学的需求。学校已经开设数学、自然常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世界等六门双语课程。学校从2004学年第一学期的起始年级开设《信息世界》双语校本课程。在一至五年级课程中增设英语阅读课,广泛开展英语阅读计划,将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科双语教学整合。 (2)整合与发展阶段(2003年9月——2005年6月) 主要任务:在双语课题引领下的双语教学课堂研究。加强研究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双语教学与保持学科成效的关系等;在原有基础上,规划与开发好双语校本课程,构建面向不同学生形式多样的双语选修课程。同时,规划实施双语教师试岗制、准岗制、上岗制、英语教师首席制,探索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模式,初步形成一批在市区有影响的英语、双语教师和一两门双语优势学科。 在这个实践阶段学校十分关注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大开发校本教材的力度。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题材入手,以生活化、信息化、活动化、系列化为原则,力争三年内形成一套采用引进、编译、改编、自编方式,形成具我校特色的系列双语教材。主要的做法:(1)引进双语教材,继续引进由新加坡编写的数学教材,例如四年级数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2)选编部分教材,按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教材选编工作。(3)自编学科双语教材(《信息世界》)。专设项目经费3万元,用于1——5年级校本双语课程《信息世界》的编写开发以及双语教材的选编工作。逐年完成校本特色双语教材,并公开出版。 (3)总结与反思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 主要任务:搜集实验班数据与相关资料,开展学科损伤的实证性研究,为新一轮实验班科学实验提供有力支持。 本校的“小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业、智力与个性发展的实证研究”实证了实验班在实施双语教学中,英语成绩的提高是极其明显的,而且没有损伤母语教学,只可能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也没有损伤学生的数学学习,证明了双语教学没有损伤学科教学和学习。实验数据表明双语教学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了双语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从而促进学习。研究提示实验班学生的人格心理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明显好于对照班,特别是学生的自信、自控能力、负责有恒、以及兴奋方面较为突出。研究的结果表明,双语教学有利于中国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人格心理发展。在这阶段我们在双语教学研究中突破了国内思辩型研究,首先采用实证性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六年的小学双语课程建设中,我们进行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并针对双语教学中的学科损伤和目标语使用度的把握困两大难题,寻找学科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明确指出提升学生目标语能力是我国双语教学的逻辑起点。双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重新审视原有的课程结构,在跨学科综合教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任务驱动下的教师团队培养及课程制度层面的创新作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2.勇当双语课程的实施者与研究者 双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素养及其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双语课程实施的成败。 双语课程的开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理念、新实践,又需要较高的业务素养,双语教师哪里来?这是一个实施双语课程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学校主要通过自培与外培相结合,课堂实践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坚持“教研训一体”的培训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双语教师的培养: (1)资格认定,分层培训,学校建立“分层双语教学岗位上岗条例”,确立了“试岗”、“准岗”、“上岗”三级双语教师制度。 (2)师徒结对,课堂实训,新老双语教师结对,学科教师与双语教师结对。 (3)定期选送,专业培训,已有4名教师通过认证,8名教师出国培训,双语教师优先参加我校承办的“上海——新加坡”等学生文化交流项目。 (4)任务驱动,学以致用,通过教学展示、教学论坛、成果分享、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校本培训。 在双语课程创新中,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实验中来?这是双语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学校主要通过以下: (1)创新文化引领。我们充分意识到在一项开拓性的双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中应该不求完美,但求突破,营造“鼓励创新,锐于改革”的氛围。 (2)健全制度保证。学校成立双语教学试验项目专家组,全程指导学校双语工作,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成立双语教学工作项目组,聘请优秀双语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室”项目负责人,该教师享受中层干部待遇。承担双语教学研究的教师享受“优先”政策,待遇优先,机会优先,培训优先。在市区范围定期组织开展“双语论坛”,用于双语试验工作的交流与优质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实现专业上的发展,扩大学校双语的教学实验成效。 (二)敢于创新,创建了双语微单元教学法 我们在进行双语课程大纲、教材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落实课程目标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好的课程,不能算是好课程。双语课程的设置毕竟是起步,双语课怎么上?这是课程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严峻的问题。确立适合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的选择。 在双语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学目标的把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我们逐渐懂得上好一堂双语课,学科目标必须即时达成,语言目标渐近达成。掌握好“度”是双语课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找到了双语课的脉象,总结归纳出了双语教学中的目标体系,以及多元目标的整合,使本校双语教学有了一个重要的突破。随着双语课程建设的推进,我们又进一步着重探索了如何在双语教学中提升目标语的语言能力,我们形成了九条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经验。我们从双语教学的目标语把握出发,深入发展到对双语教学目标落实的实践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理性认识。 我们学校的双语课程建设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不断有新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积累和提升,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一个个微单元,每一个微单元应该由学科的情景和语言的语境构成,从而使语言目标和学科目标能在微单元正实现整合,达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我们在双语课程的建设中建构了以“微单元”(MicroUnit)教学法微核心的“目标—能力”小学双语教学模式。 通过这样的教学研究的三步曲,我们在双语课程建设中走出了一条以实践研究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发展之路。我们在对双语课程和双语教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基础上,我们立足于教学实践出发,重视微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构建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原创了以语境和情景整合的微单元教学法,从新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双语教学实效的教学设计,提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独特操作方式,形成了来自于实践的实质性理论,取得了小学双语教学实践上的新突破,双语教学成绩显著,在全国级、市级、区级和外省市范围的三十余次公开性示范教学,实现了教学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教学实效并举。 三、注重经验辐射,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双语课程以项目制行动研究方式实施改革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全校整体课程改革,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与得失的启示。 (一)以课程项目制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双语课程项目在学校课程创新中起到了领先和辐射作用。本校数学组也是以项目制的行动研究方式有效推进了数学校本课程建设。 本校数学校本课程确立了“倡导大众化数学,促进学生重创造”的小学数学理念。以“大众数学”为基本特征的数学校本课程是拓展性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本校的数学组以活教育原则为数学校本课程的总则,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适应儿童发展需要的数学课程。强调活的数学校本课程是不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课程,是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方法和活的教材。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基于本校的数学校本课程理念、课程原则、课程目标出发的,从目标明确(数学意识、数学文化、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发展)、内容整合(强调学生经验、数学及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方法适当(关注学生数学的学习方式)这三个维度确立以“大众数学”为基本特征的数学校本课程的标准,并作为检验本校数学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本校的以“大众数学”为基本特征的数学校本课程具有内容结构(数学意识、数学文化、数学知能、数学心理)、形式结构(游戏数学;生活数学,应用数学)和年段结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三维结构。 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步。 1、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进一步促进了“活教育”的研究 陈鹤琴作为本校的创办者很早就提出了“活教育”的观点,提出“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在本次的校本教材的研发中我们努力做到体现这一主旨,把数学教学寓教于与生活与游戏之中。老师能主动的在教学中将生活中有效的数学素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确立了“活教育”的课程观。 2、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进一步深化了“活课堂”实践 通过数学校本课程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校的数学课堂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只要你留心观察,可以感觉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研究,教师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如何去“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例如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十分留意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及掌握。不少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既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又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也提高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舞台”。以“备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为抓手,狠抓课堂落实。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开教学百余节,完成课题研究十多项,并在教育教学杂志发表。双语课程创新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目标明确,才有校本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深化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要的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实施一项主体工程,进行三方面改革。
1.实施一项主体工程:革新课堂,实现“三个提供”。
围绕“一堂好课”的研究实施学科创新计划。学科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强阵地,也是“童心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我们在研究中抓住“自主学习,勇于探究”这一主导思想,从多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我校在教学改革中明确地提出“三个提供”的思想,即:提供资源,提供机会,提供帮助。这一思想反映了二期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是教学改革的新突破。而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则有赖于学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目前,我们正在校园网上逐步构建教育的资源库,也要求教师自我构建素材库,引导教学不断走上新境界。目前,我校已经根据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思想,完成了学生学籍、学习成绩的信息化管理。一方面我们引进信息技术手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方面有所突破。如我校成立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多媒体制作中心,开发研制课件多达数百个,其中《多位数读法》、《苗苗章》等一批多媒体课件荣获全国、市比赛一等奖,
2.突出重点,实现三方面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我们注重创设形象化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培养自学的习惯与能力。我校以上海“二期课改”为契机,改造学科、改造课堂,构建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科教学体系,如在数学学科中,我们倡导实施大众化数学,促进学生再创造,如在语文学科中,我们提出“注重积累、加强运用”的教学策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
(2)教学方式改革。我们认为,“童心学校”应致力于人的健康成长与人格完善。当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向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此,我们提出“三个提供”的教学改革基本思想,促进教学工作走上新境界。
(3)课程管理改革。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导处开展了“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根据二期课改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教师素养五个方面建立三级指标,实施分层评价,以此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素养。四、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效果与思考
(一)抓住引领,营造课程制度创新的学校文化。
在创办“童心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它凝结了学校的传统,是办学经验的结晶。要办一所现代化的小学,必须高度重视学校文化。课程改革也必须有先进的文化引领,为学校课程制度创新奠定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上的坚实基础。
学校课程制度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为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先进的课程管理只有建立在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学校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脱离学校文化就会失去课程改革的底气和灵魂。校本课程不是赶时髦,而是有一个为什么自己学校要搞这个校本课程的问题。这就必须从学校的文化,办学的核心理念上来回答。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成为了我们学校文化的渊源之一,尤其是活教育的尊重儿童,发挥儿童主体作用的观点,闪耀着教育真理的光芒。我们努力继承,将它纳入学校新文化之中,发扬光大;其次,我们注重汲取时代精神,丰富学校文化内容,如创新的精神、人文精神等,使之具有时代性与先进性。我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好地体现学校个性,弘扬学校个性。我校大力弘扬“以德为首、以人为本、通力合作、推陈出新”的“十六字文化”,力图体现“不求完美,但求突破”的基本信念。这几年来,在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颇有成绩,在市区享有较高知名度,这是和课程建设融合于学校文化建设分不开的。
(二)抓住基础,建构学校课程文化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工程,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课程文化——“多元、开放、拓展” 。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了先进课程文化的作用,引导这学校的课程制度创新向着健康方向不断迈进。 发挥课程文化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导向作用。课程文化在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带有全局性与整体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而自主开发的课程,因而在体现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学校“特长”发展为学校“特色”的过程,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形成过程。
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文化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如,我校在课改中,尤其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文理兼容,重在基础”的指导思想,开发的“信息世界”、“创造天地”等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抓住重点,全面推动学校课程制度创新
在学校课程改革中,课程制度建设使重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课程制度的建设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设置,必须在安排好规定课程的同时安排好校本课程。忽视任何一类课程都是课程制度上的缺失。二是关于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制度。我校在课程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去年九月,我校成立“课程开发组”、“资源优化组”、“教师发展组”,全校教师参与面达80%以上。通过团队组合,倡导民主、互助、合作等意识;此外,我校在课程管理中进一步实行“重心下移”,提出“校长全面负责、部门独立负责、组室分项负责、质量全员负责”的课程目标管理,将群体目标化为大家共同的行动。
(四)抓住辐射,推广双语课程创新的有效经验
双语课程创新本身是有难度的。双语课程是一个新的事物,学校缺乏现成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成熟的双语教师。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我们学校迎着困难上开展了双语课程的创新。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取得了成功,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市教委批准的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双语课程项目的成功经验不仅表现在教师的精神层面上的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创新的意识,而且也表现在教师行为上的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规律优化教法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在开展校本研究上,以项目制的行动研究法推动课程教法的改革,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推广双语组的课程创新的经验。
学校正是通过推广双语课程创新的经验带动了整个学校的课程建设,使学校的办学有了新的发展,语文教研组已经成功地总结了教学经验,提出了“小学感悟式教学法”,出版了专著,受到了全国各地同行的关注,市小语会还专门组织展示会和全国培训班。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校本课程建设,完成了《智慧海洋》三册。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目前开设的成熟的校本课程已达四门。近几年来,我校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大胆实践,努力创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九连冠、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上海市双语教学示范试验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共完成校级课题15个,有二项成果先后获市第一、第二届普教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出版了课改研究专著四本,开发比较成熟的拓展型课程5门,共有四十多名教师参与了编写与研究任务,有6位教师参加了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教参编写,举办市区大型展示活动二十多次。一大批教师在课改的土壤中快速成长。有2位教师被列入市级名师培训对象,有6人次获得上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涌现一大批以戴佐欣(上海市十佳双语教师)为代表的复合型教师,一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他们成为我校发展的重要财富。 我们闸北一中心小学将在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面对教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将继续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突出课程制度建设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用多方资源,集全员智慧,办出一所高质量素质教育实验小学。我们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富有生命意义的事业,让我们的生命价值在教育中升华,让我们的孩子在生命的成长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