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训练语感,感悟语文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王如

      

       语言是生活的艺术,语文是生活的课堂。关注二期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仅仅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因此,语文课的改革首先就应扬弃一味地纠缠于品词品句,减少枯燥分析;加强语言感悟,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充分感受、领略、体验语言的美感、诗意和情趣。感悟语文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修养,即对语言具有正确、敏锐、充分的感受能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应从训练语感做起。

 

一、学习倾听:

语言是一门艺术,学生感悟语言如同感悟音乐。语言文字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时甚至比音乐更宽泛,更深厚,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因此,训练语感应当首先教会学生倾听,让学生用心去感知语境,聆听语言,领悟语意。

 

(一)听音乐:

       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如“春雨点点入地”,常能开启心境,引起共鸣。语文教学应时常带领学生听音乐,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语言美,将欣赏音乐与学习语文结合起来。

一年级(下)试验教材中第一单元的语文课文都是描写春天的:《春天在哪里》、《春雨沙沙》、《找春天》、《一粒种子》……窗外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室内响起《春天在哪里》的童声合唱,教师的新授导入显得有声有色。

《空城计》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新授的开篇,教师以一曲古筝,揭开久远的历史,曲调跌宕起伏,往事仿佛再现……音乐辗转时空,胜过千言万语,令人浮想联翩……尾声,又是一曲古筝,伴着朗朗的读书声,一切显得那么和谐统一……

 

(二)听故事:

       孩子从牙牙学语起,便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浅显易懂,它既来自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常令人心驰神往,充满想象。有的孩子目不识丁,却能滔滔不绝地讲成串的故事,将鲜活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因此,听故事是孩子语言启蒙阶段的必修课。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屏弃繁难偏旧,不要一味地纠缠于文字游戏,而应直接将学生领入故事的情境,让他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感悟语言,产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

       《风姑娘送信》教学片段:

        ……

师:秋天到,风姑娘忙着给小动物们去送信。每送一片落叶,她都捎去了一句话。猜猜看,风姑娘还会给谁送信,信里都写些什么呢?

生:风姑娘送一片落叶给小狗,让粗心的小狗晚上睡觉把门关关好,因为天凉了,别感冒了。

生:风姑娘给小田鼠送信,告诉它冬天快到了,要下雪了,得准备过冬的粮食。

生:风姑娘把一片落叶送给寒号鸟,叮嘱它快快筑巢,因为今年冬天特别寒冷,它要是再不筑巢,恐怕得冻死了!

       ……

师:你最想让风姑娘给家人捎去一句什么话呢?回家后,请你把风姑娘的话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吧!

生:老师,风姑娘真会说话吗?

师:是,下课后,在操场上,只要你仔细听,会听到“呼——呼——”的风声,那就是风姑娘在说话,那是风的语言。

生:(快活地将头伸出窗外,显得跃跃欲试)

老师,风姑娘吹起了我的头发,她在说,冬天快到了,你别忘了告诉爸爸,让他把头发留长些,最好盖住耳朵,这样开摩托车耳朵就不会生冻疮了……

   (众大声笑了。)

    ……

 

(三)聆听与交流:

       教师授课常专注于自己的表达,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自己身在其中,学生却恍如神游;课堂发言中也常有此情况:学生只顾自己争风表现,却不留意别人的观点与建议,由此造成听课效率低下。学会倾听是交流的艺术,语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

       我们应时常这样对学生说:当你听别人说话时,请尽可能地看着对方,尽可能地不去打断对方,去理解对方的话,去挖掘对方的优点,即使你并不完全同意对方的意见……我们也应时常这样要求自己:课堂中,尽可能地由自己范读课文,即使我的朗读并不比录音磁带中来得出色;尽可能地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即使他们的观点是如此幼稚可笑;尽可能地给每个学生以说话的机会,并耐心听学生把话说完,即使他已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授课时间……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尊重彼此,更是交流情感,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倾听的学习品质,对积习语言,培养语感增益良多。

      

二、学习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训练语感应从训练诵读做起,以朗读来激发动机,启迪思维,咀嚼意味,领会情境。二期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更应屏弃一味的讲解,束缚于学法指导,应创设一切机会,指导学生充分诵读:以读代讲,以读代练,多读多讲,多读多练,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享受语言艺术带给人的无穷乐趣。

 

(一)模仿: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课堂中,我们常通过模仿读的方式,训练学生正确把握语感;有时,甚至表现夸张,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充分体会生动的语言文字,提高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教师应常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语气;或出示录音,让学生模拟声音;或联系实际,让学生效仿特殊人物的口吻……惟妙惟肖的模仿训练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在诗歌诵读中,我们也应常运用模仿,让学生领悟诗词独特的结构、韵律等语言特色,较快掌握朗读技巧。

 

(二)质疑:

       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是把握语感的关键,因此,我们常要求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由此形成“读——悟——读”的朗读训练模式。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要联系语境,学会质疑。教学中,我们常关注教案设计中的设问引疑,却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不善思考,不善发现,不善联想,如何能把握准确的情感因素?对语言的感觉又从何而来?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锤炼语感的重要途径。

《割爱》教学片段:

……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之后,你有疑问吗?善于提问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

生:“阿龙的面孔痛苦得扭曲了”,老师,“痛苦得扭曲了”,这是怎样的表情?

师:对呀,这究竟是怎样的痛苦?为什么阿龙会这样呢?你已经会抓住关键词来提问了。让我们带着疑问轻声朗读第14节。

   (学生轻声朗读后交流)

生:“痛苦得扭曲了”说明阿龙痛苦极了。

生:这说明阿龙痛苦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了!

生:阿龙的痛苦似乎是心被人紧紧地揪住了!

师:在什么情况下,人才有这样的痛苦呢?

生:当外婆去世时,妈妈的心痛苦得扭曲了。

师:是啊,当人失去亲人时……

生:当你生病时,疼得受不了的时候,会痛苦得扭曲的。

师:对,当人遭受病魔折磨的时候……那么,阿龙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阿龙的弟弟双腿残疾,离不开带给他欢乐的波利,而且,波利还救了弟弟的命呢!为了心爱的弟弟,阿龙实在无法忍受失去小狗的痛苦。

师:在阿龙看来,弟弟失去小狗的痛苦,远远胜过自己失去亲人,遭受病痛!因为弟弟的痛苦就是阿龙的痛苦!真是手足情深啊!你能体会阿龙当时的心情吗?谁再来读读阿龙的话?把他当时的神情也表现出来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启发学生质疑,更应教会学生怎样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针对课题发问,寻找前后矛盾发问,联系词义发问,结合修辞手法发问,从标点的运用上发问,拓展想象发问……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质疑,更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大胆质疑,充分感悟。

 

(三)演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唤起他们主体参与的意识;提供有效帮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需求。这里,教师优化指导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须加强朗读训练中的演绎,这不是机械模仿,被动表现,要通过创设情景——实践演绎——评价感悟,鼓励学生在演绎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感。

       《空城计》教学片段:

……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师:面对空城,司马懿父子俩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司马懿,或司马昭,你会如何去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呢?是进?是退?可得好好商议。请大家选择一个角色,结合课文内容,收集充分的论据,等一会儿,我们将继续刚才的话题,请你尽可能地去说服对方。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可要符合各自的身份。

(学生各持一方,开展讨论。)

    ……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讨论,让我们来看看这句句子:

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左面的童子手捧宝剑,右面的童子手拿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多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看看诸葛亮在城楼之上的表现,你有什么想法?

生:如果不是埋伏着百万大军,诸葛亮怎会如此悠闲地弹琴?

师:“悠闲”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悠闲?

生:诸葛亮不仅“满面笑容”,而且他身边的童子也十分镇定。

生:这里还写到了城门内外的百姓,他们也是旁若无人的,显得一点儿也不慌张,这不是诸葛亮故意设下的圈套吗?

师:是啊!诸葛亮的悠闲,百姓的旁若无人,不正显出城内设有埋伏吗?否则,诸葛亮怎会如此镇定?百姓怎会如此沉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司马懿最终坚持己见,将十五万大军全部退去。诸葛亮也正是利用了他多疑的特点,巧设妙计,获得了成功。

(再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人物品质)

演绎是内化语言的过程,所以千万不能流于形式,作无病呻吟。在教学的设计中,我们一定要精心安排,周密组织,使学生们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的余地。

 

诵读语文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是语言的感悟、共鸣和再创造。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诵读中质疑,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品味……一切思维的火花在诵读中绽放,才能厚积勃发,增益其所不能。

 

三、学习阅览: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承”,学生必须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才有兴趣去学。学习语文,训练语感,又是一件复杂的事,有了兴趣的驱使,学生学习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感悟能力,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做到课内外结合,开展开放性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并逐步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和人文素养。

 

(一)加强积累:

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崇尚人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这些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积累的大量教材,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人文,充分汲取民族语言文化的精粹,这些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教科书。

我们应从小让孩子接触并记诵大量古代诗文,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宋诗词……应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在自然的状态下,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节奏性、准确性、条理性,体会感情色彩,增强语言感悟。优美的语言是艺术的享受,学生享受语言,自然乐于接受学习。

博古通今,学生还必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开阔视野,树立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阅读实践中,我们还应重视课外阅读的辅导,在选择书目、指导方法、开展研究、鼓励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注重运用:

        新教材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喜怒哀乐,积极地投入学习、品味、感悟语言,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培养研究意识;我们要十分注重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这无疑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读书笔记,写人物评价,开展专题研究,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竞赛……在此,我们还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知识信息网络,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各类阅读材料,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实践正是以学生一般认知规律为依据,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极思维,品读欣赏,培养灵性与悟性,帮助我们找到了训练语感的捷径。

 

       总之,语文即人生,是人终身体验与回味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真理,净化情感,感悟人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热爱生活。

 

               ——本文获2004年闸北区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