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慢慢来

提高计算慢慢来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陈志颖

计算是数学学习之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常遇到的数学问题。精确计算无疑是整个计算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令老师们“头痛”的大问题。计算课上说算理,学生们往往一点就通,总觉得学生们已经把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可是说到计算的正确率,却总是提不高。

最初,我把原因归结于学习态度不认真,没有检查的习惯。于是,我采取了“狠抓计算”的办法。即给出十道四则混合运算题,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做全对,否则就再做十道,直至做全对为止。几次下来,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们的计算水平并没有稳定的提高: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疲劳,对这种练习方法产生了厌恶感;有部分学生的机械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但其余能力比如审题能力、灵活简算的能力却变弱了。

细细审视这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先前分析的原因没错但不尽然。俗话说熟能生巧,计算是一种内隐学习,而练习作为内隐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偏废的。国外学生的计算能力远不如同龄的中国学生,其原因正在于我国学生在一、二年级就能背诵、熟记、运用“九九乘法口诀表”,而国外学生则使用“折半”、“加倍”的思考方法来解决计算。比如“四四十六”,国外的孩子则需用4×4=4×2×2=8×2=16的方法来算。所以我国小学生到三年级下半学期就能完成四则混合运算,而国外小学生到三年级时才开始学习除法。良好的基础正是我国学生数学水平占明显优势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只有在练习的量上不断积累,才可能出现质上的变化。那么,如何恰当的、有效地进行练习呢?

一、不知不觉加大练习量。

怎么不知不觉呢?首先,每天安排2~3道四则混合运算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核对。细细盘算一下,每天2~3道,一学期就练了至少200道,比起一天四、五十道,学生们练得既多又轻松。起初的练习需要有有意主义、记忆等外线操作的参与,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学生们易错的对比题,如:100-45-55100-45+55等。请同学们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来,不仅帮助部分学生解决了计算技巧、计算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毫不费力地使用基础概念正确解题,而且使学生们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使获得奖励的动作逐渐增加。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们计算题也审题的好习惯。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发展性目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在教授计算课时非常注重数学过程为何如此理解。这样一来势必使训练计算的时间缩水了。对于一些算理只要学生理解就好、相信就好,实在不必过高的强调有意识的外显理解。比如,在教授负数与负数相乘这一算理时,开始我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得出(-9×(-4)为什么得+36,这一过程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可弄到最后还反而把学生搞得一头雾水。其实,只要学生相信(-9)×(-4)=(-9)×(-1)×4=9×4=36这个过程的科学性就行了,大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练习。

第三,我们应该淡化外显表达,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内在规则。在计算教学中,常有许多总结性的计算方法,那么一长串逻辑性概念性极强的话,对于语言驾驭水平并不高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太难为他们了。能否通过直观的练习让他们感受这些“话”呢?我尝试了一下,在小数加减法新授完毕后,我请学生们做了几道判断改错题:

12.56                 8             45.7 

 +27.44             +7.12           - 4.06  

  40.00               7.20            0. 51

练习完了,我问同学们: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他们有的说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有的说小数末尾的零要划去……学生们通过直观的题目就把小数加减法的一些算理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说了出来,我想着远比读一读“红方框里的字”来的有效。

二、评价与激励双管齐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可以一蹴而蹴的,那么何不从平时入手,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呢?

在作业中给与学生一些评语:比如“有进步,加油”;“非常好,继续保持”等。而产生典型错误的则给与一些解题的方法。由于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计算问题的症结,这些学生的计算水平有比较显著的提高。而其他学生们从作业中及时获得了反馈,整个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量地组织一些竞赛。频繁的计算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而且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堂计算课中大可以组织1~2次竞赛“调调味”。当然每次竞赛的形式最好不要相同: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可以是书面必答题,也可以是口头抢答题。总之,竞赛的形式丰富多样才能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有趣起来,从而使学生们对计算产生出兴趣来。

三、培养学生“打草稿”的好习惯。

“打草稿”也就是“列竖式”。由于学生们对一些初学的计算掌握得并不熟练,所以“心算”往往会出现错误,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这一点。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把0.87-0.7的得数错算成0.8,这无疑是受到整数加减法末尾对齐进行计算的负迁移影响。于是我把这道题特别提出来,让学生们想一想该怎么办?学生们立刻想到列竖式就不会犯这种错误了。由此学生们自己认识到了,哪怕是简单的题目,在不熟练的情况下还是要列列竖式、打打草稿比较保险。

要指导学生注意“打草稿”的方式方法。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把5.7-3.06+0.94错算成了等于2.76+0.94。原本出这道题的意图在于考考学生们对于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掌握得是否牢固。没想到学生们在运算顺序方面没有出错,而是在计算方面出了错。我询问了一些学生为什么做错了,是没打草稿吗?孩子们挺委屈地把草稿指给我看,竖式清晰整洁。于是我又把这道题特别题了出来,让大家想想办法,有学生说:在5.7的末尾添上0就不会错了!对啊!当数位不足时,添上0再算就能保证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计算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熟练与准确需要长期的、有效的训练。“狠抓计算”的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做法操之过急了。而通过上述这些方法的试行,我发觉学生们的计算水平虽然进步得比较慢,但却是稳中有升,而学生之间计算水平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更可喜的是,学生们对一些运算顺序错误尤其敏感。这不正是他们的计算、逻辑、思维等等能力在逐步提高嘛!想来,计算之于孩子就如同补钙之于国人,猛灌是不利于吸收的,只是加重其他器官的负担,而一步一步、细水长流才是养生之道、得益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