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区德育论文评比参选文章

闸北德育论文评比

 

 

 

 

 

 

 

 

 

 

文章题目:

       生命教育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 

文章类型:

                     

作者姓名:

          葛静漪         

作者单位: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作者通信地址:

    上海市康乐路199   

    编:

          200071         

电子邮箱:

 zhabeiyizhongxin@163.com

联系电话:

       63246572*8043        

 


生命教育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幸福感

 

 

内容提要:

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在学生中开展集体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工作,使儿童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做人的基本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儿童学会感受幸福,懂得珍惜生命。

 

关键词:教师师爱  自我教育  集体活动  家校沟通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认为:为了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促使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主动、幸福地发展,在可塑性最强的儿童期,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做人的基本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儿童学会感受幸福,学会珍惜生命,是十分重要的。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新闻媒体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四位风华正茂的花季少年相继坠楼,致伤、致残,甚至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教师,在这“偶然的巧合中”,引起了我的思考,本该是在父母身边享受幸福生活,在校园里与同学嬉笑打闹,本该有着美好前程的,生活在和平年代里孩子,为什么会觉得生无可恋,以致于要选择这样一个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呢?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得很不幸福,甚至活得很痛苦。据调查现在很多孩子具有心理问题,在被调查的700名中小学生中有49.5%觉得生活得不幸福,年级越低,年龄越低的少年儿童感觉“很快乐、很幸福”,随着年级的升高,感觉“幸福”的人数呈递减之势。确实,由于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的宠爱,和社会上巨大的竞争的压力,使很多的孩子变得脆弱、敏感、任性、暴躁、不会感恩,不会调节,不会感受幸福,不会珍惜生命。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在当前教育中确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核心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小懂得要笑对人生,不怕挫折,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勇于追求幸福,真正促使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主动、幸福地发展,能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里,结合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谈一下,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幸福感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的师爱是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幸福感,首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感染幸福。我们一中心小学的创始人陈鹤琴先生提出:“教师一定要有慈母的态度、热烈的心肠,对待学生如儿女一样,那么教师与学生间自然会产生感情。”让学生如同在母亲的怀抱中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那种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一位名人说过:“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已的威信。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固然十分重要,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平等交往,真诚相待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在我们班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这样一位女生,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懒做作业的习惯,老师的劝告已无法进入她的大脑。这些情况在我新接班时,老班主任已经给我打过了“预防针”。果然,有一天早上,已经好几天没交回家作业的她又说今天的作业忘在家里了,当时我真的差点被她气坏,但理智还是迫使我冷静了下来,对她说:“老师不喜欢经常说谎、没有诚信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永远和坏习惯交朋友的话,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改掉”。她听了我的话,犹豫了一下,最后吱吱唔唔地把实情告诉了我,原来她没有完成作业,怕再听到老师的批评,才说成把作业放在家里了。她表示天天不做作业、撒谎,使她很紧张害怕,也使得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交朋友,她要下定决心和这个缺点说再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地尝试着用爱去感化她,改变她,鼓励她。作业不懂的地方我慢慢辅导她,当她取得了成绩,即使是一丁点成绩时,我也会借机表扬她。慢慢地,她能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了,有的作业质量还很高,她有了成就感,学习上的进步和老师的关爱,使她心情更愉快,她的笑容多了起来,变得更自信更快乐了,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教师爱学生,一般来说,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容易做到的,而对那些顽皮、智力较差的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做到,这使得他们越感自卑,自抱自弃,成了被师爱遗忘的角落,成为集体的中的“孤雁”。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越需要我们去亲近和关爱他们。他们希望老师能放下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蹲下身来”与他们相处。希望老师能和他们推心置腹,诚恳相待,以父母、兄长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关注他们的一切。

作为教师必须全面关爱每一位学生,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疏导,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才能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沟通,才能使学生接收到来自老师的爱,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受,才能让每一朵小花都能沐浴阳光雨露,健康幸福地成长。我觉得师爱是伟大的,是高尚的,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教师要有一个好心肠。”

二、自我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途径。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环境,学会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自我调节,自我抗挫,让学生懂得在人类社会中每事每物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充满着矛盾,充满着困难,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产生不怕困难的勇气,帮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幸福。我的具体做法是:

1、设定快乐目标,凝练共同价值

班级中有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就能把大家吸引到集体中来,使每一个学生明确大家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而自主设定目标就更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班就会开展全班讨论、召开班级委员会会议,自下而上共同商订班级目标。队员的参与程度很高,积极性也很高,在达成共识后师生们会为了目标而努力,在明确的目标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培养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积极态度。懂得要找到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怀着真诚的心,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其次要建立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能够激励自己,而又不构成巨大压力的生活目标才是合适的。最后要有平和的心态,要能正确对待挫折,对待他人,把握好现在,不去妒忌他人。在最终达成目标后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明白努力付出是有价值的。

2、和谐人际关系,共享幸福体验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我们全班四十个学生团结得像一家人,有快乐一同分享,有困难一起解决,有痛苦一起承担。班中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总会得到别人随时随地的帮助。谁犯了错误总会有“小老师”与他谈心,帮他进步。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友好、热情、善意的氛围始终萦绕在我们周围。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的情感容易得到满足,更健康、和谐的发展,也会有更多的幸福体验。

我觉得应该把课间,即学生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刻,还给学生,设立幸福一刻课间活动,让儿童在自由结伴、集体交流、关怀他人中感受幸福,分享幸福。

3、多重角色模拟,感悟幸福真谛

培养幸福感,就要让学生懂得“困难和幸福是并存的”这一辨证观点,真正的幸福,决不是不劳而获,是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而得到的珍贵果实。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那个时刻,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我经常结合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正面的榜样。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最近我利用班队会课,让学生来讨论“刘翔的困难与幸福”。110栏的田径运动员刘翔平时刻苦训练,终于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记录,这是中国田径史上的重大突破,他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那时的他是幸福的。但在本届奥运会上他却出人意料地因伤退出了比赛,此时的他是痛苦的。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是刘翔,你会如何面对这一困难?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讨论十分积极,观点各不相同。最后通过引导,大家觉得:任何人都会遇到成功与失败,都会有痛苦与幸福,都会面临机遇与挑战,只有调整好心态,努力地和困难做斗争,才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感受幸福。最后我还建议同学们“给刘翔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由于刘翔是学生们心中的偶像,所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热点,进行正确引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外,我还通过组织开展“幸福在哪里”故事会、收集“名人论幸福”语录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幸福,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集体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它能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创设人文环境,体验温馨感觉。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在思想、道德、学习、生活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陈鹤琴先生说过:“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学校里的一切设备,以至一草一木,应当如何种植,才能算适当、整齐、清洁,而使一个学校的环境很美。儿童们作息其中,好像在一个乐园里,否则,布置失当,对于儿童就有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创设优美、整洁、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环境。从内容的框定、色彩的选择到整体的布局美化,都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不求奢华复杂,但求简单温馨,让孩子有“家” 的感觉。我们的教室后方是一块绒贴面,这可是有力的宣传阵地,因为班里有“小队评优表彰制”,有以小队为单位的评比表,凡是为班级、小队争光,在行规、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同学都可以添上光荣的一笔;有张扬队员们个性特长的各种“展示秀”;有各种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名人名言;有让人大开眼界的知识窗,图文并茂,含义深刻,让队员们留恋忘返。教室的前方还有图书角和植物角,为班级增色不少,让儿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培养自豪感和幸福感。

2、创建良好集体,激发内部动力

让学生在班级中充当合适满意的角色,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才能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幸福自豪感。为学生创设角色转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的社会作用,从而体验幸福感。这也就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儿童教儿童”的“小先生制”。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深入开展自主教育的好模式。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新一届的少代会之后,我们班也进行了中小队队长的换届选举,整个选举过程都是由学生“一手操办”的。分为“毛遂自荐”、“无计名投票”、“就职演说”三大部分。学生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充分体现了当家作主的精神,充分地表现了自我,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得到了难以忘怀的教育。正因为队长是学生自荐后经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是队集体的领头人,是队集体的核心所在。所以他们能紧紧依靠、团结、吸引队员们一起参与,设计队工作,设计出更贴近队员们生活的活动,使活动有声有色。在明确了各委员的工作范围要求后,工作于第三周开始正常运作了。早上,学习委员在教室带领同学早读,劳动委员主动带领同学打扫校内外卫生,体育委员自觉集合、整队、带领队员做操……大队部的主题教育活动、“三节“活动,都由班级委员会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安排。每逢遇到各种节日,队员们就开始忙得不亦乐乎了。三月五号“学雷锋“、植树节护绿化、端午节包粽子、教师节做贺卡、迎新年剪窗花,一次一次的活动,锻炼了队员们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增强了队员间的凝聚力。师生共同参与,让儿童真正体验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事实证明,内部动力一旦被激发,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而对于这些新成果,教师只要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性语言,那么幸福也就会降临了。

3、创新活动载体,体验成功幸福。

在孩子的心目中,精彩纷呈的世界犹如一只奇妙的万花筒,它可以转出动听的旋律、缤纷的色彩和生活的欢乐。要促进儿童健康情感的发展,教师就要善于创新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激发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愿望,培养儿童从小对周围生活、环境抱有兴趣,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善于体验生活、学习中蕴含的幸福。

那教室里的欢声笑语,给予孩子多么深刻的启迪;那操场上的拼搏竞技,是那么令人振奋,鼓舞人心。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能展示大树旺盛的生机,一次生动的班级活动能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在发展中获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发展。

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搞活动了:争章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十分钟队会、社会实践活动、雏鹰小队活动、班级主题会……他们乐此不疲。

每学期的争章活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很高,90%的学生已争到了六枚章,没得到的同学正在不断努力中。由于我平时注重行规教育,渐渐地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他们经常会互相提醒、互相督促,谁“违规”了总有好几个小先生抢在前头对他进行教育。这说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增强、自育能力在提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我班被评为校“文明中队”。

十分钟队会是队员们最钟爱的活动,每当活动开展时欢声笑语总是不绝于耳。“谜语大赛”、“智力大冲浪”、“才艺大比拼”、“绘画大赛”、“流行歌手大奖赛”、“游戏乐园”、“小公民道德论坛”、“我与奥运同行”……这些丰富多彩而又贴近生活、趣味昂然的活动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了他们放飞心情的乐园,给学生的生活添上了一片绚丽的色彩。而多样式的文化内容,集体参与,各取所需,这样的文化才能让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所发展,从而人人形成幸福感受。

积极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注重小组合作中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勇于发现、不断探索的能力,让儿童在探索中获得幸福,在活动中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受,建立朋友式的生生群体关系,创造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逐步达到互尊、互爱、互助,从而形成幸福感。

 

四、家校沟通是培养小学生幸福感的保证。

从小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幸福观是一项复杂的、细致的“整体工程”。不仅是学校,更需要社会、家庭的配合。特别是家庭一定要保持与学校教育的同步性。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幸福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当今的少年儿童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以下依次为"为社会作贡献""有知心朋友""健康"等。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幸福感表现在3个方面:拥有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父母的关心,为社会做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朋友的理解;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健康、成功、自由、赢得尊重;功利性需要的满足--金钱。在这3个层面中,精神需求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值得广大父母深思并付诸行动。

陈鹤琴先生指出:“现在的学校与学生家庭太隔阂。”他提出举行“恳亲会”、“家长谈话会”、“家庭通讯”等形式加强联系。随着时代发展,家校联系方式更多样化,不过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家庭访问,这样更有个性化,更具针对性。我家访的指导思想是“报喜不报忧”,只讲进步,不谈“问题”,有时带些小小的礼品祝贺进步,使家长开心,孩子高兴。“走亲戚”式的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优势特长,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开展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赖,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通过家校联系可以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帮助家长构建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使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受到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经常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幸福不是你送给孩子的芭比,不是你买给孩子的动画片,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子的衣服。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感恩、顽强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这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们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当然,尽管幸福感的形成还与教育自身的体制改革、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尽管这是一个情感的积累、内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健康的幸福观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责任,作为一个人一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幸福,珍爱生命,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夏秀蓉. 陈鹤琴与教育行政管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