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计划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计划

  (2004年9月-2007年6月)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状

  一、学校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我校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于1928年创办,至今已有76年的校史。在历任领导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成绩显著,成为本区域乃至上海市的窗口学校。学校连续七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多次被评为区办学先进单位,是上海市的二期课改基地校、上海市首批双语教学实验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心理健康示范校等。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长、德才兼备的学生,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1、我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办学7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儿童优先的办学基本理念,走出了一条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办学历程。学校创办之初,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全面育人、以德为先的学校功能学说,,他倡导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十七条教育教学原则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基石,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刻与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高潮。80年代初期,针对"学生被动学习、教育过度包办"的弊端,学校进行了"自主教育"的整体改革,自主教育的改革使我校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班集体建设、行为规范养成、课余活动、学校管理等诸方面均获得了提高,也造就了一批在市区有影响的学科名师。历时十余年的"自主教育"整体策略,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准,为进入新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纪之交,学校在全面总结与反思"自主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改革与学校全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针对教育中较多存在的漠视儿童天性、忽视儿童特点的弊端,提出了创办"童心学校"的设想,其宗旨是充分尊重儿童天性,努力遵循教育规律与儿童成长规律办学。近几年来,我校组织教师就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及教育措施等开展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第七届普教系统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的好成绩,这在办学思想及教育观念层面对学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基于学校较悠久的办学历史,同时在一中心人多年的同舟共济、奋发图强下,学校风气正、教风实、学风活,人文气息浓郁。学校追求"以德为首、以人为本、通力合作、推陈出新"的主流价值,崇尚"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校干群关系融洽,教师人际关系和谐。

  2、我校具备较优越的办学硬件和一支与时俱进的教师团队。
  近年来,在闸北区政府与教育局的管辖下,学校经过了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现有占地面积8390平方米,建筑面积8404.55平方米,校内两幢教学大楼透溢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春华楼中西合璧,秋实楼童趣盎然,堪称北站地区的"东方绿洲"。学校拥有宽敞的电脑房,人机比例为8:1,另有14间专用教室,共18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还新建了心理健康活动专用楼、图书室等,保证学生活动的空间充分,教师的办公条件良好。
  目前,我校在编教职员工97人,教师82名,其中35岁以下教师45人。学校一线教师平均年龄为30岁,行政人员平均年龄40岁。我校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学历达标率为100%,80%以上的教师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但学校教师结构不够理想,40岁以上教师仅6人,其中有两位即将退休。近几年来,学校坚持改革,在课改的推进中培养了一批理念先进、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思想解放,自我发展的意识强,有较强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他们热爱学校,有比较好的职业素养。目前学校各项工作都有领军人物,有些项目在市区保持领先水平,如双语试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等,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校已顺利完成新老教师的更替。
  最近几年,学校已连续四次获得区"新苗杯"教学评比一等奖,我校教师代表闸北区参加市牛津英语、社会思品、劳动技术教学竞赛共5人次,均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目前,我校有区学科名师2名,"金穗奖"获得者1名,上海市十佳双语优秀教师1名。教师们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每年获得的奖项不下百余项,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得到了发展,更推动了学校的发展。所有这一切,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3、我校已形成创新的管理系统。
  多年来的民主办学使我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我校追求人本化的办学境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学校管理提倡"以人为本,重心下移",做到"校长全面负责,部门分项负责、组室独立负责、质量全员负责",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

  二、学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4年7月,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上海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普及、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是上海教育发展的要求之一。在未来几年里,政府除了要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配置外,特别要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学校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机制。大会同时提出了教育要发挥育人功能,要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减负增效"作为工作重点。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我们能进一步把握上海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方向,也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即在完善资源配置的同时,更注重软件建设、内涵发展,凸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面对上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结合学校目前的现状,分析我校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下:
  1、政府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使教育更为主动地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系之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必将得到全社会的更大关注与支持。在新的学校发展阶段中,学校将获得政府与社会的更多关心,伴随着地区经济社会事业与城市建设的更大发展,学校将获得持续进步的新的机遇。在教育均衡化的进程中,每一所学校都将是直接受益者。与此同时,社会也会对学校提出更高要求,城市人口流动的加快、师生来源的多样化、家长需求的多元化等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这对习惯于以稳定为主的办学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
  2、随着基础教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学校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为学校课程与教师创造提供了可能,办学自主化程度有更大提高,办学个性也更易显现。课程改革大力强调转变学习方式,这将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改革,使学科建设走上一个新境界,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对课程运行环境与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两个不适应:一是教学管理的不适应,二是教师队伍的不适应。因此,再造管理体系,重建教师队伍,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3、学校制度的规范化,自主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法规性保障。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日益完善,校本管理的实施将得到更多的支持与保障,这对学校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学校对各种教育要素的运作与优化将遇到新的挑战,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日益突出。所有一切,都构成学校发展的巨大压力。

  第二部分:学校发展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目标
  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创办以"童心学校"为标志的现代优质小学,"童心学校"的要诣,是尊重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对儿童的教育持整体观。也就是在生命层面,强调儿童身心健康的整合;在心理层面,强调智能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整合;在精神层面,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促进学习自主,追求进步的天地;办学过程规范科学,办学水平持续提高的示范性学校;锐意进行教改,依法自主办学的试验基地。能够使学校在市区、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与示范作用。

  二、培养目标
  以"学做人、学做中国人、学做现代中国人"为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现代学习习惯,拥有独立而合作的人格,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爱心、自信、正直,有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有创造的兴趣和意识的合格小学毕业生。

  三、发展策略
  1、文化引领。
  2、科研兴校。
  3、校本发展。

  四、目标与任务
  1、深化《尊重童心 促进发展》的研究,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2、在人本化、开放性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优化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学校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校本化进程。
  3、能进一步提升"童心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形成"尊重童心 促进发展"学校课程体系,使"童心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具鲜明。
  4、实现信息技术进管理、进课堂、进家庭,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推进"童心学校"的创办。
  5、大力加强"童心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三年努力,培养市骨干教师3-5名,区骨干教师10名,校骨干教师15名,拥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3-5 名。
  6、突出学校环境建设的育人功能,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宽松、平等、民主、和谐,追求卓越、崇尚创造"的健康校园环境,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学校文化的"创新工程"。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优化德育工作
  (一)工作目标
  1、全面推进以"童心学校"为标志,以创新精神、实践活动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培育现代中国人服务。
  2、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围绕学做现代中国人的整体育人目标,贯彻落实、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规程,创新德育工作新机制。

  (二)工作措施
  1、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美化、儿童化、育人化,创造适合小学生成长的健康校园环境,建设由十个道德小故事组成的"校本道德教育基地"。校园环境建设凸现文化因素,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

  2、课程建设
  (1)加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研究。开展"一堂好课"的研究与评比,培养出市、区学科带头人1-2名。结合学科教学活动,开展"拓展型活动"与"探究型课程学习"的研究。
  (2)构建德育校本课程。
  A、在研究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目标构建低中高年级的校本德育课程目标。
  B、依据分年段校本德育课程目标编写德育活动资料。
  C、围绕德育校本活动资料,分年级设计主题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历。
  D、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把时间还给学生,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深受学生喜爱的明理、游戏、体育、实践活动,通过学校课程及"330工程"等载体,保障学生玩的权利。

  3、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爱童育心"的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能走进"儿童的心灵",提倡 "启发自觉、激励进步"德治方法。根据"童心教师"的要求,开展"星级班主任""特色教师"的评选,培养1至2名市、区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
  (2)加强班集体建设
  以争做"童心好苗苗、好少年"开展主题活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身边榜样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培养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4、德育评价
  进一步改进德育方法,"启发自觉、激励进步",进行德育评价方式的研究。不断完善"个人成功档案"的记载与制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对自己与伙伴的评价;让家长充分参与对孩子的评价;让社会充分参与对学校办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德育深入学科教学,加强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教育研究
  (1)进行《德育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的个案研究。
  (2)进行《与现代学习方法相匹配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课题的研究、结题和展示。
  (3)进行《德育工作几条线整合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三)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2004学年
  1、制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分年级段培养目标。
  2、环境建设。
  3、进行《德育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课题的研讨。

  第二阶段:2005学年
  1、编写德育校本课程教材,设计配套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初步的教育效益。
  2、推出德育类学科带头教师。
  3.拟定优秀班主任评选的星级要求。
  4.启动并进行《与现代学习方式相匹配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

  第三阶段:2006学年
  1、德育校本课程汇报、展示活动。
  2、课题研究结题、汇报、展示活动(以队会、演讲、知识竞赛、小报等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渠道进行宣传)。

  二、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工作目标
  1、通过三年课程建设,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观念,创设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构建具有童心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初步建成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凸显人格教育、习惯教育、 民族传统教育、国际视野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夯实基础性课程建设,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和补充,突出学科的习惯培养等,教会学生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
  4、重点构建以语文、数学、英语双语为主的拓展型课程框架,构建京剧、劳动技术两门教师个人拓展型课程,使拓展型课程体系得到充实和完善;继续探究"五花八门探奥秘"的探究型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研究评价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研究并建立一套质性和量性相结合、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体系。
  6、通过课程建设,促进教师提升。三年内培养出中学高级教师3名,市区骨干教师10名,校骨干教师15名。

  (二)具体措施
  1、开展课程建设的专题研讨,成立5个专题研究小组,加强学习,做到先于教师思考,先于教师改革,努力研究"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实施策略,为教师提供可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带领大家在工作中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1)"对课程目标的细化补充"专题研究小组…………教导处
  (2)"拓展型课程编写小组"……………………………校长室
  (3)"课堂教学策略改革"专题研究小组………………数学组
  (4)"发展性评价策略"专题研究小组…………………校长室
  (5)"构建学科活动体系"专题研究小组………………教导处
  根据学校各阶段研究重点,聘请市区有关专家担任各研究小组的导师,加强指导和督促。专题研究小组每学期分别在期中和期末撰写工作小结。
  2、固定学校现有的传统学科活动,使其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各学科活动进行梳理,完善学校学科活动体系,使之在内容、形式、操作等方面更趋合理,使学科活动体系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3、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以"教师工作记录册"为抓手,将教学管理日常化、制度化、透明化,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实效。
  4、协助人事部门建立建全新教师培训制度、骨干教师选拔制度、资深教师培养制度等,为不同需要的教师提供不同的辅导和帮助,形成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

  (三)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2004学年)
  (1)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市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减负增效"的精神,深入了解课改的背景、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课程改革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2)初步勾勒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确立双语为学校核心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为学校重点课程。同时制定语文、数学、英语、双语校本课程的课程计划。
  (3)细化、补充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要求补充相关学科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等目标;细化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使其更具体更清晰更系统。
  (4)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与评价改革》,以"发展性评价策略"为评价改革的研究主题,以期中学业展示为工作抓手,展开各学科评价研究。
  (5)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览与自习、智慧海洋、信息世界等三门校本课程的建设,完成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进度、课程评价的方法等。完成编写阅览与自习、智慧海洋一到五年级共十册校本教材,信息世界完成第一册、第二册的教材。与此同时,依据教师自身特点,开发与建设个人课程,初步拟定为劳动技术拓展型课程、京歌等个人课程。总结原有经验,整合学校、家长、社区等多方面资源,进一步进行探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施行方案。
  (6)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以数学学科为重点,成立"课堂教学策略改革"专题研究小组,展开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以点带面,推动各学科的发展。
  (7)对"教师工作记录册"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将教学日常管理内容和方式固定下来,并进行第一次填写。
  (8)成立以教导主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的细化补充"专题研究小组、"拓展型课程编写小组"。

  2、第二阶段(2005学年)
  (1)在确立了三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门类较多的校本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2)重点研究德育基础型课程,对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研究。语文、英语双语学科认真做好对课程建设方案的修订工作。
  (3)完成三门校本课程方案的修订。
  (4)编写童心丛书,汇编相关经验。
  (5)学习、讨论语文、数学、英语双语、自然常识学科四套评价方案,完成其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评价方案。
  (6)举行个人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建设的发布会,分享、交流心得与经验。
  (7)成立学校"发展性评价策略"专题研究小组、"构建学科活动体系"专题研究小组,固定学校的日常学科活动,勾勒学科活动体系基本框架。
  (8)对"教师工作记录册"的内容、填写方式,以及使用、评价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深入反思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第三阶段(2006学年)
  (1)形成具有鲜明人文性的学校课程建设体系,完成四门核心基础型的课程实施方案。
  (2)总结学校的评价实施方案。
  (3)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出教师群体。

  三、孕育"童心学校"品牌
  (一)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必须对学校的运作系统进行革新,要在原有的学校框架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的子系统,并通过不断"磨合",更好地形成教育的新结构,发挥育人的更大功能。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学校改革的新平台上,我们重新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创办"童心学校"这一跨世纪的工程结合起来,我们对学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新的思考。

  整体目标:
  1、在育人的高度上,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赋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更深的含义与更大的使命。
  2、面对课改的新形势,整合学校教育的各要素,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
  3、根据学校实际,在创办"童心学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建筑在心理科学的基点上。
  4、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致力于"爱童育心"的童心教师的培养。形成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10%的教师在市区同领域中具有知名度。
  5、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一阶段(2004学年)
  阶段目标:
  1、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我校在硬件实施上将进一步加以建设,以实验校验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心理咨询室。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环境的优化,在学校、在学生家庭、在社区营造出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健康向上的、良好的、有利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3、以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通过研究,提高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的心理素质;唤起教师、家长们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与密切关注;达到开发学生潜能,驱散学生心空阴霾,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求助、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与发展之目的。
  4、加强队伍建设,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具体措施:
  1、扩建心理咨询辅导专用教室,增加松弛室、游戏室,添置必要的设备及心理软件,以满足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需要。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进一步发挥童心楼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
  2、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建设,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突显育人的功能。利用少先队阵地,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启发、自我疏导、自我教育功能。与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相整合,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根据家长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团体辅导、专题讲座、板报、橱窗、"心育"小报形式来普及"心育"知识。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抓住"活动课"这个主渠道,启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
  4、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促进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为引领,积极探索把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相整合的有效途径、方法、实施原则、内容等,以此达到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项目负责人。并于2004年10月在全国心理辅导会议上小结阶段性成果。
  5、参与《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的实践研究》。
  6、坚持实践中培养的理念,组建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7、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创设条件,成立专家工作室,并利用"教师成长与发展论坛"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使教师间促进交流和研讨。

  第二阶段(2005学年)
  阶段目标:
  1、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研究。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模式 。
  2、要进一步研究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一方面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也为整个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3、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4、继续发挥我校分中心的示范指导作用。
  5、进一步优化教育过程,完善保障体制。将心理学原则作为教学活动与管理的重要原则,提高全体员工应用心理学原则的自觉程度,从学校文化的高度将"儿童心理"作为办学的能变量,努力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水准。
  具体措施:
  1、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从生活辅导、学习辅导、青春期辅导等多个方面,并与生命教育相融合。有关经验、论文汇编成册。举行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