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学校)三年发展计划
专家论证会。2、要广泛推广个案研究的方法,鼓励教师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提高整个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3、在未来三年,我们要高起点地加强教师培训,并且将培训的重点放在观念提升与应用能力培养上,在三年之中,学校形成全员培训、分层提高的教师培训体系。
4、结合240、540培训,使之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研讨中心。
5、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
6、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7、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辐射,将"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
第三阶段(2006学年)
阶段目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能够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环境,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
1、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2、继续发挥好我校上海市心理健康青少年服务中心、闸北区心理健康分中心的辐射作用,使之成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服务及研讨的基地。
3、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双语教学
1、指导思想
"强化英语、试验双语、探索多语"是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一个亮点,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双语教学是上海市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通过实施双语教学,进一步为英语教学探究成功之路,为学生者探究有效有学习方式,为时代探究双语者的塑造过程。提升学生素质,进一步凸现我校英语双语教学特色,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总目标
通过三年(2004.1--2006.7)的探索时间,构建适合我校双语教学的新的课程设置、双语学科评价体系,探索总结双语学科课堂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双语教师培训模式,编写校本双语特色课程资料《信息世界》。同时,通过实践,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组建一支英语双语骨干教师队伍,并逐渐形成一两门核心双语学科,从而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校成为上海市一流的双语实验学校。
3、阶段目标
(1)适应与调整阶段(2004.1--2004.6)
通过总结学校前期双语教学实验的得失,完善并论证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 初步构建学校三年内双语教学实验的课程设置,确定重点推进的双语学科。
? 规划实施双语教师试岗制、准岗制、上岗制,英语教师首席制,探索教师培训模式。
? 整理编写学校英语校本材料,研究尝试主题式、交际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 编写一年级上下两册校本双语教材《信息世界》。
? 研究双语教学与外语环境的关系,规划布置新教学大楼的英语双语环境,营造学校双语氛围。
(2)整合与发展阶段(2004.9--2006.6)
? 加强英语双语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关系、双语教学与保持学科成效的关系等。
? 开始实施准岗制和首席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初步形成一批在市区有影响的英语、双语教师和一两门双语优势学科。
? 对双语学科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研究,初步形成我校双语学科评价体系。
? 完成学校英语校本材料和二到五年级上下两册双语教材《信息世界》的编写。
(3)优化与提升阶段(2006.9--2007.6)
? 继续大力推进英语双语教学研究,推出英语双语首席教师,召开英语双语教学研讨活动。
? 对三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4、具体措施
(1)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稳步推进双语教学
①课程设置:三年内学校将逐步在各年级的美术、音乐、数学、DIY、信息世界等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见附表6)
②教材建设:
A、开发校本教材: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题材入手,以生活化、信息化、活动化、系列化为原则,力争三年内形成一套采用引进、编译、改编、自编方式,形成具我校特色的系列双语教材。
B、引进双语教材:继续引进由新加坡编写的数学教材。(四年级数学、一年级数学新教材)
C、选编部分教材:按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部分选编的教材。《美术》、《音乐》。
D、自编学科双语教材(《信息世界》)。
③教学评价:
A、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双语班学生在英语提高的同时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都应得到稳步发展。特别是英语总体水平应高于其他同类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B、鼓励相关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学科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通过的百分比处于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五年级学生原则上全员通过一级考试,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能达到或通过该项考试的二级标准。
C、双语教学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鼓励双语教师参加市、区各类比赛并力争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D、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
(2)强化英语教学 推进双语进程
①增加学习时空,提高学习效果。
一至五年级每周适量增加英语活动时间,用于扩大视听训练与阅读训练,以补充教材语言不足,同时为双语的顺利推进做好铺垫。
一至五年级双语班每周增设一节英语课、一节英语活动课。
附:各年级活动课安排
年级 内容安排 日期
一 阅读课、视听课 (英语365夜儿歌、Disney) (1月1日~3月30日)
二 阅读课、视听课 (英语365夜儿歌、Disney) (4月1日~6月30日)
三 阅读课、视听课 (英语365夜故事上、动画片) (1月1日~3月30日)
四 阅读课、视听课 (英语365夜故事上、动画片) (4月1日~6月30日)
五 阅读课、视听课 (英语365夜故事上、动画片) (7月1日~9月30日)
②拓宽渠道,学用结合。
三年内将开展各类语言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地创设语言习得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A、成立学校双语礼仪队,英语广播站,英语故事组,戏剧组,合唱组。
项目 礼仪队 广播站 故事组 戏剧组 合唱组
负责人 吴平 冯琪 许旻 陈祯 刘素琴
B、定期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动,增加国际交流。
C、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学生英语能力展评。(每年6月)
每学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英语(双语)嘉年华。(每年圣诞前夕)
D、每学期开展一次以年级组为单位的英语学科竞赛。(时间、内容由教研组自定)
(3)分层培训,稳定队伍
①分层分批培训
A、聘请教师开设英语口语培训班(见附表7)
B、双语-英语教师"一对一"校本培训
C、专题培训
D、每学年举行课堂教学评比、教师专业教学技能展评各一次
E、境外培训(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出国培训)
②专家咨询策划
A、进行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聘请市、区教研员及有关专家定期来校听课、评课,指导英语、双语教学工作)
B、参与策划指导校本双语实验相关课程建设
C、策划组室工作(英语教研组、双语教研组活动策划)
D、研讨专项工作(双语计划、课题报告等)
E、参与教学评比工作(英语教师教学评比每年6月、双语教师教学评比每年11月)
③实施英语、双语教师互动制度,双语教师准入制度
互动制度:鼓励有特长的英语教师参加其有特长的学科的培训。物色学科
业务能力强,英语基础好的青年教师参与双语教学及相关培训。
准入制度:双语教师通过考核每年认定后并持证上岗,被认定的双语教师可享受一定的待遇。
(4)优化教学环境 营造双语氛围
对校园布局进行整体设计、调整,努力改善英语习得微环境。
①成立英语活动室、英语广播站、英语角
②墙面语言用双语,班级墙报增加英语角
③每月一期双语校报《BRIDGE》
④定期举办学生能力展、英语(双语)节
⑤定期举办英语、双语竞赛,开展双语学科交流、展示活动
⑥通过网络加强英语、双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相关教学资料库
(5)教研训一体,有效推进
继续参与全国课题《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双语教学》的研究工作,规划校本课题,加强英语、双语教研组的整合。
5、总体保障措施
(1)政策保证
①领导参与,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双语领导小组,定期对双语教学实验工作开展研究。
②成立"双语教学试验"项目专家组,全程指导为学校双语工作出谋划策,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③聘请教师担任"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室"组长,此项目负责人享受中层干部待遇。承担双语教学研究的教师享受"优先"政策,待遇优先,机会优先,培训优先。
④大力改善学校相关设施,开辟学校英语活动场所。逐年完成英语情境苑、英语角以及英语图书馆的建设等外语学习的软环境。
⑤在市区范围定期组织开展"双语论坛",用于双语试验工作的交流与共享优质资源,扩大学校双语的教学实验成效。
⑥学校在承担全国市区一级英语、双语课题研究项目中,每学期年将汇集出版英语、双语教学相关成果专辑。
⑦专设"举荐人才奖",对成功举荐双语教师者定额。
(2)课程实验保证
①学校从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起始年级开设"信息世界"双语校本课程。
②为了加强英语、试验双语,学校在1--5年级课程中增设英语阅读课,广泛开展英语阅读计划。将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科双语教学合面整合。
③在原有2个双语教学试点班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双语教学能量,逐年增加1--2个试点班,全方位开设准双语教学课程,探索双语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成效。既而满足家长对学校双语教学的需求。
④专设项目经费3万元,用于1--5年级校本双语课程"信息世界"的编写开发以及双语教材的选编工作。逐年完成校本特色双语教材,并出版发表。
(3)师资保证
①师资调整。优先考虑校英语、双语师资队伍。特别要重视双语试验学科教师,需逐年引进学科双语师资:体育学科1名、美术学科1名、音乐学科1名、自然常识1名、数学1--2名、各学科储备1--2名。需逐年调整引进的英语师资:调整出去的英语教师2名,需引进的英语教师5--6名。
②试行外教资源。从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始我校逐年引进的固定学科外教资源若干名。
③2004年9月起学校试行双语教师分层岗位,即上岗制、试岗制、准岗制,凡相关并符合有关条件的教师,经专家资格认定后,给予适当的经济待遇,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双语试验工作。
④每年开展双语教师校本培训的整体计划,对参加培训合格、优秀的教师定期给予认定。
⑤每年定期选送双语教师出国培训,双语教师优先参加我校承办的"上海--新加坡"等学生文化交流项目。
(三)信息技术工作
1、指导思想
按照新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和学校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功效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重点,以培养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更新观念,大胆实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中,围绕建设"数字化校园"、围绕"应用"和"提高",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创造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
2、总体目标
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硬件、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资料、课件、图片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校的工作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努力实现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科研、数字化管理以及数字化服务,实现上述数字化行为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打造一支自觉继承传统教育优秀成分,具有扎实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理念,自觉、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数字化生存逐步内化为自身工作、学习和生活基本方式的新型教师队伍,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价值取向。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结合、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向教育信息化要质量、要效益,旗帜鲜明地凸现教育信息化的功效。逐步改变学校的管理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
加强环境资源建设,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新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在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中,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的作用,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培训和资源服务机制。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
3、具体任务和要求
(1)建设一支适应新课程和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通过与各级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协力,学历培训和出境培训的互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科学的评量标准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有超过10%的教师成为各学科信息技术应用的带头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勇于献身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新型教师队伍。
在岗教师必须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办公、信息查询,45岁以下青年教师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备课,会编制简单实用的课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70%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10%的教师能够开发较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并且拥有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开发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设备要充分对学生开放,确保每个学生每周上机学习不少于两课时,信息技术教育要落实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学习成绩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比赛,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兴趣组及提高班的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力争在各项比赛中名列前茅。
三年中,力争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由现在的三个年级扩展到四个年级。
(3)与科研并进,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有效地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机结合,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教材改革实验中合理、高效地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以课题引领深化学校信息技术工作,进一步打造"童心学校"的品牌项目。
努力完善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资源(课件、平台、教案、案例)的开发、管理、完善和实施。建设一批学科和专题学习网站。
建立学校信息管理平台,给教师自主管理学生事务的空间。
(4)完善校园网络的教学、管理功能,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按照数字化校园的要求,对现有的校园网进行全局和局部改造。
全面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以及努力争取实现无纸化办公。各办公室能够随时进行教学、教务等各类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
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和服务机制,为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做出贡献,努力争取使我校网站成为区域资源中心。
建立面向区、市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开放日活动,分学科每学期开放一次。
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5)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健全管理评价制度
建立保障、激励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参与学校信息技术项目组的教师享受学校给予的各项倾斜政策,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应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定和聘用的基本条件。45岁以下(1960年1月(含)以后出生)教师考核不达标不能够评聘高一级职称。健全完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管理评价制度。
4、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04学年)
(1)制定三年规划。
(2)完成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
(3)对现有教学楼网络重新规划和建设。
(4)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课题研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5)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测试阶段的工作,在校内全面投入实用,进一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继续提出整改意见。
(6)各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的改建、重组。
(7)校本培训: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新功能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8)举办一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2005学年)
(1)进一步完善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的活动机制和运作方式。
(2)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课题研究进行结题工作。
(3)数字化校园的改建工程完工,进入信息化实用阶段。
(4)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对公网开放,建立家校网络实时联系机制,与学 校校园网系统进行整合。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力度。
(6)校本培训: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模式、新技术展望。
(7)举办一次基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研讨活动。
第三阶段(2006学年)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充实学科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队伍,这支骨干教师队伍应在学校教学中起到明显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明显提高。
(2)形成校本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3)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基本形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有明显的改变。
(4)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成绩得到普遍认同。
(5)校本培训:数字化教学。
(6)进行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普及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果展示。
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
(一)培养目标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人格培养"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富有童心的新型教师队伍。其基本特征是:师德高尚,观念超前;教风严谨,教艺精湛;精于研究,善于合作;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二)具体措施
1、树立现代人才观,营造学习化氛围,增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1)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为指导,党政工团应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全方面地实施培育计划,共同营造主动、勤奋、积极、向上的学习工作氛围;要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变"要我发展""等待发展为"我要发展",激发教师"自我成才"愿望,满足教师"自我发展"需求,鼓励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形成一支支以学科带头教师、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师团队。
(2)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导向,引导教师整体发展,全面进步。进一步落实十六字学校文化的各项要求。
(3)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引领,引导教师尊重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争做富有童心的教师。
(4)以《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教师行为准则十条》为行动指南,规范教职员工的言行,树立一中心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
5、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定期对教职员工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同时丰富"心灵驿站"的内容,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教师带着一颗平常心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
2、搭设成功舞台,鼓励教师"专业化"发展。
(1)积极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掌握成功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规律,科学地、有针对性实施培养计划,开发教师潜能,体现教师自身价值,使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实现教师个体与学校办学目标的共同成功。以《注重教师内涵式发展,培养富有童心的教师》为研究课题,为一中心教师走可持续发展找到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方法及途径。
(2)进一步加强"闸北一中心小学名师工程建设"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将师德高尚,具有较强专业精神的教师纳入培养对象,并对他们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做到"四个多",多给他们创造研究、提高的条件;多给他们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多给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使他们做出成绩;多肯定他们的进步与努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定期举办展示交流活动,加强对外宣传,以提高教师的知名度,激发教师成就感。
(3)进一步挖掘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坚持"项目出人,人出项目"的培养思路。发挥中年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组织作用,学校整体改革的骨干作用,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作用。凸现他们在学科领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名师、学科带头教师为核心的学习型教师群体。命名校学科带头教师及以他们个人名字命名的学习小组,命名校重大课题项目负责人,并给予经费支持。
(4)学校管理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尊重教师个人价值"、"分层指导,整体提高"、"立足工作,岗位成材"等原则,贯彻"工作与人同步提高"指导思想,创设"人人都能成材"的大环境,让教师在一中心都能有所作为,鼓励教师工作与自身提高相结合,助学生获得成功同时教师获得成功。
3、健全机制,激励教师实现"跨越式"发展。
(1)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学校人事制度,不断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分离与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按需设岗、按岗定酬、择优聘任、按绩取酬"的管理新机制。
(2)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结合教育改革实际,确定年度培训项目,制定学校自培计划,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并将培训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之中。
①青年教师的入格培训。
②中高评审的职称外语、计算机的培训。
③建立对外交流培训制度,每年10万投入用于学校交流活动或境外培训。
4、探索教师激励机制。继续开展争当研究型教师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改革,勇于创新。继续加强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三个舞台与四个阶梯"建设,不断鼓励教师向新的目标迈进。
(1)成立专家工作室,旨在培育在市、区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教师、学科名师。
(2)对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开展"高级职称"培训工程。
(3)成立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旨在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周期,迅速培训教师脱颖而出,在一定教育教学能力上形成特色的青年教师。
(4)与职务晋